近日浙江“空巢老人”夫妇在家双亡多日后才被在外地工作子女发现的悲剧,凸显了当前老龄化、高龄化引发的医疗照料需求日益提高与少子、生活节奏加快等造成的子女对老人照顾水平不断下降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老有所养”是当前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2亿,占总人口比例约15%,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亿。
近年来国家对于养老产业不断推出顶层设计。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探索建立产业基金等发展养老服务,制定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税收政策,民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热与公办机构同价。
专家认为,这是继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对于养老产业的进一步部署,为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提供了政策利好大环境。
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征是老人的高龄化伴随着失能化,养老院无法满足专业医疗照料需求,医院又不能养老。同时“养”得不好,导致“医”得更贵,也为我国埋下了隐形债务“黑洞”。
在政策的鼓励下,带有医疗照料资质的养老院悄然兴起,既可以为院内老人提供慢性病康复,还可为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被业界认为是当前符合中国国情的有益探索。
民政部门预测,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元,不断扩大的“夕阳人群”加速催生养老这一“朝阳产业”。
当前民间资本看好养老产业,各地不断探索做大养老“蛋糕”。日前记者了解到,四川攀枝花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开发“康养产业”,将养老产业从老年人群扩展至中年人群。
“康养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相结合,当前很多“候鸟老人”选择南下过冬,但对于养老设施只能利用几个月,以及一些医疗属性不强的机构,专家认为可以面向在职人群,开发健康疗养市场。
“养老产业虽然服务的主体是老龄人口,但并不意味着仅服务于老龄人口,如将目标人群扩大至在职疗养群体,可加速完善养老市场。”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说。
“放慢脚步、放松心情、放飞梦想”是“康养产业”的定位。”赵宝华说,康养产业不仅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床位,还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进而辐射吃穿住行、保险、慢性病医疗等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
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的深度调整期,康养产业在满足老龄化社会养老需求的同时,还成为各地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以四川攀枝花为例,原本钒钛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资源枯竭和生态压力,转型迫在眉睫。当地利用独特的光热优势和绿色生态资源,积极创建中国阳光康养试验区,促进自身转型发展。
记者了解到,当前各地发展养老产业还面临诸多瓶颈,例如各地养老产业政策“碎片化”,缺乏医疗制度支撑,同时专业护理人才匮乏等。
老年人群面临的“瓶颈”则是钱,这也是决定了养老产业能否做大的关键。国际上为此推出“照料险”,有保险费用支付失能时期的照料支出。“但根本还是要推出‘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即‘减税养老’,构建多元化的养老体系。”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研发中心总经理高峻松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