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前三季度外贸数据解读:压力不小 预期向好

2014年10月13日 18:36    来源: 新华网     王希 王优玲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王希 王优玲)海关总署13日公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3%,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1%和1.3%。其中,9月份进出口3964亿美元,出口、进口同比增速分别反弹至15.3%与7%。

  业内人士认为,受到基数干扰消退、外需回暖以及政策红利显现等因素拉动,我国进出口形势逐季好转,第四季度有望延续这一势头,但实现全年7.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难度很大。我国应在保持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把提升外贸发展质量效益作为主要任务。

  三个“强”支撑外贸逐季回升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不断回暖,同比增速依次为-3.8%、1.8%和7.2%。对此,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表示,三个“强”是进出口逐季回升背后的主要驱动力量。

  他具体分析说,上半年国家适时出台了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措施,外贸企业的信心不断增强,5月份以来海关发布的外贸出口先导指数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高位;第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回稳,外部市场需求有所增强;第三是贸易便利化等改革举措不断释放红利,对促外贸增长作用增强。

  “这种好的态势预计第四季度还会延续”,郑跃声表示,9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3.3%,较8月份提升了1.4个百分点。三季度平均指数为42.6%,较一、二季度分别上升1个和0.5个百分点,这预示着年底的出口压力将略有减轻。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9月进入欧美西方国家的需求旺季,美国9月制造业PMI高达57.9%,外需的显著改善拉动9月份我国PMI项下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了0.2个百分点至50.2%,未来出口有望保持较快增速。

  “新常态”下挑战加大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外贸发展同样面临着三期叠加阶段“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首先,部分地区局势动荡加剧,世界经济仍存不确定性。世界贸易组织9月底已将今明两年全球贸易增长的预期数据下调至3.1%和4%,均显著低于过去20年的全球贸易平均增速,中国很难脱离全球基本面实现一国贸易的快速增长。

  事实上,由于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特别是贸易摩擦不断。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18个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53起,比去年同期增长20.4%;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同比增长136%。

  此外,郑跃声指出,近年来发达国家经济体加快了部分制造业向国内回流的速度,相应地对我国一些领域制造业的投资在降温。今年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下降约15.7%,而我国近一半出口是外商投资企业创造的,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对出口将形成中期制约。

  贸易平衡有望好转

  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月度顺差屡创新高,其中8月、9月月度顺差值分别较去年同期扩大77.8%和110%。海关统计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累计贸易顺差2316亿美元,同比扩大37.8%。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近期顺差扩大主要是进口放缓所致,其中既受到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走低影响,也与国内需求较弱有关。连续月度大额顺差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理论上可能导致外汇占款增加进而挤压国内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理应给予充分关注。

  “我们并不追求贸易顺差”,郑跃声指出,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意在激活进口的多项措施,鼓励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高端生产性服务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进口,随着相关政策措施落地,进口情况有望改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外贸总体形势仍然趋紧,从前三季度情况看,要实现全年进出口增长7.5%左右的预期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再把焦点过度集中于外贸增长速度,而应着眼于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水平,真正推动中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9月份PMI为51.1% 四季度稳中向好可期      2014年10月02日
  • · 数据偏暖 人民币微涨      2014年09月24日
  • · 张高:A股中期趋势向好      2014年09月22日
  • · K线形态不断向好 量价背离有待修复      2014年08月16日
  • · 农银汇理:静极思动 A股向好      2014年08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