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小私募3月规模飙涨1500万 公私募仓位已近九成

2014年09月25日 08:56    来源: 长江商报    

  “从7月到现在不到三个月,管理资金就由上半年的1000万增加到了2500万。”一家本地小型私募基金执行总经理刘先生说。

  股市回暖,一些亿元级的大户以及公私募基金却在此时嗅到了机会。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两市共增加1128户过亿资产账户,仅六七月两个月,过亿资产账户的机构数增加了435户,与此同时,公私募基金也都在近期大幅提高了持股仓位。

  大户进场 私募基金“熬出头”

  实力大户对股市关注度的提升,让在冬天里苦熬多年的私募基金看到了“春天”。

  海通证券武汉十升路营业部副总经理李冬介绍,本地一家规模较大的阳光私募准备节后发行新的产品,与上半年阳光私募产品发行普遍无人问津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有一些大户已有意向,而一些做实业的投资者也表示有兴趣了解一下。

  “我们从7月份到现在不到三个月,管理资金由上半年的1000万增加到了2500万,其中投入500万以上的就有两个,两个都是原来做钢材生意的。”位于武昌一家本地小型私募基金执行总经理刘先生表示。

  对于此轮行情上涨的原因,多数私募机构都认为源于沪港通的预期、改革措施的推进以及投资者情绪的变化。

  “对于从事实业的投资者转向股市,更多的是想获得一些固定收益。”武汉一家小型私募基金的负责人任先生说,目前房地产不景气,炒房风险也大,因此一些结构性的固定收益产品比较受欢迎,而直接转入股市二级市场的,要么是过去有经验,要么是作一点资产配置。

  有调查显示,7月以来私募和公募基金一路加仓。8月仓位在七成以上的私募基金占比达到88.89%,较前月增加19.66%;公募基金则接近88%的高位,有些甚至达到九成以上。

  后市

  改革红利或催生结构性牛市

  兴业证券认为,九十月行情的主要矛盾或者核心逻辑并没有被破坏。行情驱动因素不是存量资金博弈,而是增量资金入场,改革预期的显著提升,吸引海外资金和产业资本等增量资金向A股市场配置。

  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认为,尽管未来3个月资金流入规模可能有限,但随着沪港通机制的顺利实施和内地市场回暖,A股长期有望“吸金”9000亿元人民币。

  “从估值角度,从改革红利,从港股通、深股通、深港通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朝着向好的方面发展。”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从多个角度认为A股后市向好。他认为,股市上涨的逻辑应该是随着经济增长、外资的引入,对蓝筹股的需求增加,其次还有一个重大的逻辑是,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随着沪港通的推开,资金利率水平是在下降,这一点不管是从国务院的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政策要求来看,还是从沪港通推开之后,大量国外的资金、价格便宜很多的外资就有可能会对A股进行全球性的配置,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考虑到的。

  李大霄还指出,后市机会非常多,比如改革红利,对融资者和投资者利益重新的平衡,对投资人权益的保护,新“国九条”的落实,对税收制度的理顺等等,都会出来很多红利,诞生很多的投资机会。

  企业盈利快速改善期已过

  不过,也有不少券商对于支撑股市上涨最根本的基本面因素持怀疑态度。

  中信证券认为,经济下行明确,市场预期还有下调空间,政策看点仍在改革领域。8月数据出台后,为了缓解短期经济压力,微刺激政策主要集中在货币层面,但整体作用有限。

  齐鲁证券认为,海外流动性依旧波澜不惊,与国内货币政策继续放松叠加,可能是维持国内A股市场强势的主要原因。但是经济增长与企业盈利快速改善期可能已经过去。

  中投证券也指出,虽然国内货币政策有所微调,但中期对市场有效的政策,应具有经济趋向稳定修复的效力,同时具有改善整体企业盈利同步趋向稳定修复的效力;而当前政策并不具有改变趋势的特点,仍对持续的经济回落压力下形成的牛市特征保持怀疑。

  “从海外基金操作的手法来看,有可能选择那些较为透明的大市值蓝筹股,因此沪港通或给大盘股带来明显提升。”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判断。

  中信证券配置建议更为鲜明—防御为先,收缩战线。9月初,在经济基本面乏善可陈、全面深化改革明显加速的前提判断下,建议投资者重配顺应改革趋势的消费股和成长股。短期的核心操作应该是做好防御,可以一边减仓,一边移仓到低估值的银行、电力、白酒、建筑等中大盘股票,以及前期滞涨或景气回升相对确定的医药医疗、农业等股票中。

  中投证券则给出了五点配置建议:一是食品饮料趋向平稳,部分龙头个股具有配置价值。二是医药、休闲服务行业增速预计能持续超过名义 GDP 增速,具有较好的板块配置价值。三是建议适当配置保险、弹性较好的银行、地产个股等。建议关注农产品可能的修复。四是建议配置环保、智能设备、军工、互联网,保持战略性仓位,同时留有波段余地。五是大类产能过剩传统行业乏善可陈,建议关注小金属、复合肥、新型建材等子行业个股。


(责任编辑: 李乔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