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市公司年报错误仍不少 3成出现简单错误

证监会:3年内每家上市公司至少审核1次
2014年09月13日 08:08    来源: 北京日报     窦红梅

  年报是全面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重要信息,也是普通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关键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多家上市公司对待年报不仅“态度懒散”,甚至错误百出。昨天,证监会在官网发布了《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会计监管报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介绍,年报监管是加强投资者保护的重要手段,目前2013年年报审核已全面完成。按照相关要求,沪深交易所根据上市公司具体情况实施年报审核,三年内每家上市公司至少应审核一次。

  抽查年报3成出现简单错误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2537家上市公司,除博汇纸业、ST成城、ST国恒3家公司未按期披露年报外,其余2534家均披露了2013年年度报告,包括主板1436家,中小板719家,创业板379家。

  今年,沪深交易所共完成了2018家公司的年报审核,以信息披露为中心对公司经营业绩、会计处理、现金分红、承诺履行等事项进行了关注,同时首次试行公开了180余家公司的年报问询情况,加大了监管公开力度。证监会派出机构对775家公司的年报进行了重点审核;其中,证监会会计监管部门抽样审阅了415家公司的年报、内控评价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

  令人失望的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简单错误频现,甚至有的财务报表都出现了缺失。数据显示,在抽样审阅的415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有131家存在财务信息披露的简单错误,占抽查公司的31.6%。

  据了解,上市公司年报主要简单错误有:报表项目列报不当;报表之间、报表与附注或辅助信息之间矛盾,数字前后不一致或者表述存在差异;简单数据错误和数目计算错误,包括报表串行、正负号出错、数量级和计量单位错误等;年报目录或附注索引序号混乱,年报目录中缺失财务报表章节等。

  部分上市公司年报仍“打补丁”

  今年是年报直通披露的第一年,从年报审核情况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一步提升。张晓军分析,部分公司年报披露不准确、不完整,出现信息披露前后不一致、实际控制人披露不彻底等现象,部分上市公司因工作失误、把关不严等原因,年报不得不多次“打补丁”或修正。

  记者查询监管报告显示,在2486家按时披露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中,从审计意见类型方面分析,标准意见审计报告共2402份,非标意见审计报告84份,分别占按期披露审计报告上市公司的96.6%和3.4%,占比与2012年基本相当。在上市公司数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非标意见的报告总量减少4份。保留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增加9份。

  从非标意见的具体内容方面分析,因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疑虑、而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上市公司共39家,占比46.4%,表明部分上市公司仍存在较高的持续经营风险。其他非标意见主要关注了上市公司的重大不确定性事项、重大资产负债的认定,以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方面。

  证监会表示,上市公司年报部分内容未按规定充分披露,如订单情况、控股股东经营状况、现金分红政策及执行、研发支出等。还有部分公司重大合同、诉讼、质押担保、政府补助等信息未按要求临时披露,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

  通报谴责上市公司达46家次

  “除了上述年报中不规范的情况,还有其他披露事项存在不规范。”张晓军表示,部分公司存在高管违规兼职、违规修改公司章程等现象,甚至有的公司对募集资金的使用未履行相应决策程序和披露义务。此外,关联方资金占用行为仍然存在,如为控股股东垫付工资、福利、保险等费用,还有一些公司存在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不规范、超期承诺未履行或承诺不规范等行为。

  据悉,针对去年年报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沪深交易所已采取下发监管函、要求更正或补充公告、中介机构发表意见等自律监管措施2566项,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纪律处分达46家次。此外,证监会派出机构已采取监管谈话、警示函、责令改正等行政监管措施30项,移送立案11家次;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已提请派出机构对4家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等。今后,证监会将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手段。“上半年以年报审核为主,下半年以年报现场检查为主。”张晓军说。

  相关新闻

  私募基金可向特定对象推介

  本报讯(记者 窦红梅)昨天,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对《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解释。据介绍,今后,私募基金可以向事先已了解风险识别能力和承担能力的“特定对象”进行宣传推介。

  据了解,管理办法出台后,由于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有市场人士认为,此规定过于严格地限制了私募基金的宣传推介。

  对此,张晓军表示,该规定是为了限制采取上述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以切实防范变相公募。但是,向了解风险的“特定对象”宣传推介,包括通过讲座、报告会、分析会、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不被禁止。

  此外,证监会强调,基金财产属于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应当独立于私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等的固有财产,基金管理人、托管人等因基金财产的管理、运用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和收益,归入基金财产。将基金管理人的固有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从事投资活动的行为,违背了基金财产独立性的原则,可能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跟投私募基金的,有两种情形:一是跟投项目,其所形成的权益仍为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固有财产,不属于基金财产;二是跟投基金,跟投资金已经为基金财产的一部分,不同于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的其他固有财产。上述两种情形均不属于将固有财产或者他人财产混同于基金财产。

  沪港通仍未确定时间点

  本报讯(记者 窦红梅)随着10月的临近,沪港通何时上线成为全市场最关注的问题。昨天,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沪港通13日将进行全市场性能及切换测试,验证各方系统实施性能。具体开通时点尚未最终确定。

  据介绍,今天,上交所、中国结算、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将组织两地会员(交易参与人)进行沪港通全市场性能及切换测试。在基础功能测试基础上,此次测试将重点对系统压力测试场景、系统故障切换场景进行测试,验证各方技术系统的实时处理性能、容量配置和故障恢复能力。

  其中,压力测试场景将测试市场各方技术系统在集中订单压力申报场景下,正常处理订单、成交并开展清算结算的能力;故障切换场景测试包括:市场各方技术系统在一旦出现交易故障、连接系统故障、结算系统故障、港交所主交易站点故障等场景下,正常完成故障应急切换,以确保业务持续开展的能力。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目前,沪港通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但具体开通时点尚未最终确定。”

  昨天,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同时透露,中国结算公司目前进行的账户整合,将建立“一码通”证券账户架构。今后,一码通账户作为投资者证券总账户仍然实行一人一户要求,但证券子账户“一人一户”的限制将逐步放开。中国结算统一账户平台上线初期,机构投资者可以开立多个同种类别及用途的子账户,因沪港通交易需要的个人投资者,可以开立多个沪市A股账户。

  中小企业私募债违约率可控

  本报讯(记者 窦红梅)今年初,我国债券刚性兑付铁律被打破,债市出现了首例违约。而随着市场首批完成发行的私募债迎来付息或到期兑付高峰期,风险正不断暴露和释放,一些机构和投资者对此表示担忧。昨天,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回应市场热点时表示,中小企业私募债的违约率处于正常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据介绍,近期,证监会组织交易所、地方证监局对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从掌握的情况看,已发生的兑付违约属于单体风险事件,风险外溢性小。与国内小微企业贷款、境外高收益债券等可比金融产品相比,中小企业私募债的违约率处于正常水平,风险总体可控。

  张晓军说,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风险监测,督促发行人以及承销商、受托管理人等中介机构诚实守信、勤勉尽责,鼓励在发行契约条款中设置风险防范安排,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处置好风险事件,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目前,一些机构转而从事“通道类”私募债发行。据分析,这主要是指项目和资金均来源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将融资项目设计成私募债发行。从实际情况看,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授信管理较严,“通道类”私募债占比并不大。对这一模式可能带来的监管协调问题,证监会表示,将与相关监管部门保持密切配合,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