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日表示,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差距大、潜力也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改变政府一手包办的融资模式。在房地产、工业企业等领域可引入社会资本,而政府应主要做好规划和监管工作,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打破体制瓶颈 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证券报:新型城镇化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这涉及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其中的建设资金应如何保障?
潘家华:之前城镇化模式是政府全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土地财政和利益导向问题,就出现了市长成为“总经理”,书记成为“董事长”的情况。这样一种情况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匹配。因为市长、书记只有五年任期,五年任期过后就和城市发展关系不大了。所以这还是体制上的问题。
但我们现在换一种思维,如果不存在这样一种土地财政,这样的市长财政,这样一种书记行政干预的情况,而是全社会参与推进城镇化,情况可能很不一样。要知道中国的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中国人挣一块钱至少要拿五角来储蓄,因为要考虑自己养老、考虑孩子上学等。这些钱是社会的财富,总量很大。
现在我们面对的不是资金短缺的问题,而是一种资金筹措方式的问题。而资金筹措方式,与我们现在的考核机制,与我们的体制联系在一起。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还要从根本体制上找原因。
减少行政干预 引入社会资本
中国证券报:在城镇化过程中,哪些领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
潘家华:房地产领域可以引入社会资本,不管是住宅地产还是商业地产,社会资本都有很大的参与空间。另外,工业企业的风险投资也应该可以通过市场的手段实现。而现在的融资手段多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这样一来就容易变成政府去筹资、政府去投资、政府去寻找回报,与真正需求方和资金所有者形成利益上的矛盾。
对用户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一种高品质的好产品。正如现在北京自住房选房,用户摇到号了以后不要,他们认为自住房的质量、位置不符合自己的需求。这表明了体制和思维上的缺陷。我认为,政府应该表现的弱势一点,让市场可以发挥得多一点。
中国证券报:发挥市场的作用将对新型城镇化产生什么影响?
潘家华:如果走向市场的话,就不会走向一种以房地产为特征的城镇化。因为老百姓不会把血汗钱给房地产开发商去建设一座“鬼城”,只有政府才会这样。一些地方政府要讲求政绩,建设起来一座新城,却和老百姓无关。
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制度上的变革。政府在市场面前应表现得弱势一点,让市场强势一点,那么我们就会相应地形成一种转型。这样面子工程就会少些,形象工程就会少些,品质和便捷性就会好一些。
政府职能应该在于规划监管,而不在于执行。如果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个比赛就没法比了,必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