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电商售假 岂能一句开除了事

2014年07月30日 07:38    来源: 广州日报    

  这两天,聚美、京东等众多电商平台被曝光知假售假,事发后,多家电商均把责任推向了“临时工”第三方商家。但笔者认为,平台商早就心知肚明,有意参与了售假,应当追究平台上相关连带责任,并期待行政执法多介入。

  客观讲,假货现象在线上线下渠道都存在,电商热衷售假却有其独特诱因:一方面是国内奢侈品相对庞大的需求,正品货源太少,毕竟各大品牌的打折尾货并不多。

  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商都有自己的渠道和价格体系,现阶段他们还不愿意或不放心交给国内电商去卖。国内电商拿不到授权怎么办?那就逼宫。一家国际品牌法务部人士无奈地说,公司产品在某电商平台上假货泛滥,交涉多次都不配合,被逼上去开设了官方旗舰店,假货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即便这样,电商平台还是不敢自己堂而皇之地卖假货,那就操纵第三方商家来卖好了。电商简化对商家入驻环节的审核和运营的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必然使售假卖家闻声而来,同流合污。

  当然,第三方商家卖假货也“看人下菜”,往往是掺着卖,比如10个正品包包里面搭售一个假货包,消费者很难察觉;再比如,如果是卖给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假货掺少点,发生投诉马上退货。卖给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假货掺多点,发生投诉就使出让对方提供证据等无赖手段。

  即便被曝光,电商平台也可以马上开除第三方商家,由于后者售假违法成本低(平台保证金通常在1万~5万元),售假暴露后可以换个注册公司继续开店。总之不愁没人买,虽然中国消费者品牌和正品意识在不断加强,但还是存在部分消费者对假冒商品和高仿商品的需求,部分卖家还是会不断涉险售卖假货。

  如果电商平台没有保护消费者不购买假货,国外法院一罚款就是数十万欧元。在我国,受害者选择诉讼并非最好的手段,这就需要行政力量如工商局多介入,加大惩处力度,真正为消费者撑腰。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副主任陆春明在29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系列数据。

  6月份检出不合格

  进口食品146批

  据新华社电 2014年6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146批、化妆品4批,均采取了退运或销毁等措施,未进入国内市场。不合格食品涉及16类产品,食品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和品质不合格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不合格化妆品涉及肤用化妆品和香水类化妆品2类产品,来自2个国家或地区,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和微生物污染为主要的不合格原因。

  6月份召回缺陷

  汽车41.25万辆

  据新华社电 2014年6月,共有8家企业开展了11次召回活动,涉及缺陷汽车41.25万辆。 召回次数同比下降8.3%(2013年同期实施汽车召回12次),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9.3%(2013年同期召回缺陷汽车25.88万辆)。

  技术性贸易措施致

  出口损约662亿美元

  据新华社电 2013年约有38.0%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约662.0亿美元,比2012年降低23亿美元。 调查表明,对中国企业出口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排在前五位的是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和拉美,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1.9%、29.2%、9.3%、3.7%和2.7%。受影响较大的行业排在前五位的是机电仪器、纺织鞋帽、化矿金属、农产品和食品、玩具家具,分别占41.7%、23.9%、18.1%、6.6%、4.6%。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