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私募规模扩张应对手段各显神通
最近期货私募在整个市场可谓是叱咤风云。在A股孱弱的大背景下,期货强大的赚钱效应使其赚足了眼球,而投资者的关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纵观期货市场,已经有数个大型期货私募的资金管理规模超过了10亿;而过往有着优秀业绩的小型私募或者优秀的操盘手也不甘落后,从代客理财的灰色地带走向前台,开始谋求发行阳光化产品。从资管产品的募集规模来看,知名私募的产品可谓是供不应求,超募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些资管产品首募规模甚至超过2亿大关。
增量资金从市场各指标上也得以体现,2013年单边口径的成交额高达267.47万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约26倍;而2013年保证金规模在1988.18亿元,进入2014年后保证金规模已经突破了2000亿大关。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资料表明,2014年上半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0.42亿手,同比增长3.89%。
近年来全国期货公司代理成交额(单边口径)(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兴证期货
近年来客户保证金情况比较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兴证期货
期货私募规模总量攀升的原因分析
首先要感谢A股行情。玺鸣投资董事总经理赵袭认为近几年期货私募的发展需要记A股一功。过去两年A股走势震荡偏弱,不少投资者对股票以及股票型基金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从A股撤离的资金给期货行业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其次要归功于期货本身的机制。期货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其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双向交易,二是高杠杆性。双向交易使投资者可以买入建仓,也可以卖出建仓,只要判断正确,无论市场上涨和下跌都能赚钱。而投资者面对缺乏做空机制的A股,即使判断出市场即将下跌,最好的选择只是持币观望而已。高杠杆性指期货保证金制度,以10%的保证金为例,投资者只需要10万元就能撬动100万的合约价值,获利空间充满想象。而股票是全额交易,有多少钱只能买多少股票,当出现大行情的时候,股票的获利能力远不如期货。
第三是因为通道增加。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通道支持期货策略的发展。一些信托公司已经允许投资股指期货,公募基金专户和子公司投资范围更加广泛,除了股指期货还可以投商品期货。一批期货公司已经具备单一客户资管业务资格,未来还有望放开一对多资管资格。更重要的是,现在获得基金业协会颁发的登记证书的私募有资格以自身作为发行主体发行基金,彻底摆脱了过去对于通道的依赖。
第四是因为期货品种增加。我国自2008年到2012仅上市了13个商品期货品种,而2013一年就上市了焦煤,动力煤,鸡蛋,国债期货等9个品种,是有史以来上市品种最多的一年。随着期货市场品种创新步伐的加快,资产管理产品的种类还会逐步丰富,将会给避险或者投机的资金提供了新的舞台。
期货私募“成长的烦恼”应对方法
永安期货总经理助理肖国平认为规模是收益的敌人,期货私募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市场利润也可能被吞噬。该观点得到了多数同行的认可。而为了解决这种“成长的烦恼”,好买基金研究中心也总结了时下期货私募圈中较为流行的几条应对方法。
第一,扩大团队规模,增强投研能力。随着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大,各路私募纷纷招兵买马。玺鸣的理念是“投研能力应该走在资产管理规模的前面”,近期玺鸣在主流媒体上刊登关于招募贤才的信息,来满足资产管理规模扩张的需求。无独有偶,凯丰近期也重金求贤,在媒体上打出了百万年薪诚聘英才的招聘广告。
第二,开发新策略或拓宽品种。投研人数的增加往往能帮助私募打开新的局面:比如进入之前并不熟悉的的品种,或者开发新的策略,而新的品种和策略又能帮助期货私募来提升资金管理能力。筑金投资是上海一家以套利为主的CTA基金,之前其较为熟悉的是跨期,跨品种,内外盘套利等传统的套利模式,而近几年筑金引入了一些对现货及产业链熟悉的人才来帮助公司拓展新的套利思路,如政策性套利及事件驱动型套利。
第三,降低期货仓位比例。好买在调研中得知,数家期货私募正在招聘或培养一些固定收益的投研人员来应对急速扩张的资金规模,在保持原有期货头寸的前提下,整体资金规模的增量使期货仓位比例降低。这种模式对于追求高收益的客户资金效率而言是一种浪费,但对于期货私募而言,或许这是为了控制整体风险的无奈之举。
第四,控制规模体量。由于交易所限仓制度,各策略容量及品种的容量有限,期货私募也不会持续的扩大规模。更多的大中型期货私募往往会更关注业绩的持续性,所以在达到一定的体量之后,会保持规模一段时间以确保盈利能力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