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要增强工业的“内生动力”,这“内生动力”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存量的转型升级。而存量的转型升级则有赖于社会各方的合力推动。
首先政府要认识到位。政府是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和发动机,其导向决定着未来的工业产业走向。但许多地方政府对存量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增量。不少地方还出台了“抓项目”的机制,并以“大项目”落地开工的数量,进行评比检查督促。项目抓的好不好,俨然成为不少地方政府评价政绩的主要指标。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存量不转,谈何转型升级?而要抓存量的转型升级,政府就必须在重视程度上、在导向上、在资源的配置上,把存量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至少应像抓增量那样去抓存量。沉下心来,以深耕细作的精神,推动存量工业的转型升级,而这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意。
抓存量工业,政府部门的服务也是至关重要的。譬如,许多企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不甚了解,国家在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方面,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可能都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指导。这种指导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极为重要。
存量工业要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两化融合、品牌建设,而这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但是,现在金融部门在支持工业转型升级上是存在许多软肋的。以技术改造为例,许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之所以发放得少,而愿意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只因为前者各种认证太麻烦,后者则相对简单得多。而这会让企业享受不到政府的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额外增加了资金成本。所以,金融部门能否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宁肯自己麻烦一些,也多做有利于企业的事,是社会能否形成支持存量工业转型升级合力的重要一环。
当然,企业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基础。路总是要自己走的,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必须有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才能真正推动企业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从青岛企业的实践来看,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两化融合、品牌建设这“四个”轮子,实际上是一辆“企业之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实施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实际需要的选择。
譬如,同样是自主创新,当技术进步空间不大时,工业设计类的自主创新,便可成为企业提高附加值的主要手段。生产健身器材的青岛英派斯公司,就是靠工业设计创新成为全国行业翘楚的典范。我国在装备制造业方面,不少企业的产品功能与世界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但在巧、美、使用简便等方面,差距很大,就是欠缺工业设计的功力。
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不少中小企业有这样的困惑:自己企业原本的行业已没有上升空间,想彻底转到新的行业,但无从入门。从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来看,这样的企业可能不在少数。所以,怎样帮助这样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支持推动。(经济日报 刘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