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董登新:机构投资模式或趋于多元化

2014年04月24日 07:4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近期A股市场不断出现投资机构向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提交临时提案以及提名董事人选等情况,并逐渐渗透上市公司经营决策。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投资机构的投资模式或趋于多元化,对产业更加渗透,市场逐渐由股东消极主义向股东积极主义转变。

  制衡“一股独大”

  中国证券报:近期,宁波联合的第二大股东华润信托 ·泽熙6期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就年度分红方案在股东大会增加临时提案。这种私募投资机构提交股东大会提案的做法在国内是否常见?其目的和意义何在?

  董登新:上市公司股东话语权主要取决于股东持股数量或持股比例。在我国A股市场,一方面投资者主要以散户为主,另一方面,许多国有控股或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小散在股东大会上很难表达个人诉求。散户市的主要特征是“重短炒获利”,“轻股东身份”。

  因此,一直以来散户都不太在意股东权益和股东大会,上市公司基本上也不怎么理会小股东意见。在华润信托·泽熙6期持股宁波联合案中,因其以第二大股东身份要求公司大比例转增股份并同时实施现金分红,很显然,这是一种短期投资行为,它或者属于财务投资者,甚至可能只是短炒客。在大比例送转股诉求的背后,可能是为了寻找减持或抛售的机会。

  中国证券报:有些投资机构大量购入上市公司股份后,谋求董事会席位,积极提名董事候选人。金融投资机构积极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参与上市公司经营决策有何意义?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董登新:一般而言,纯粹的投资机构进入上市公司谋求董事席位,既有可能充当战略投资者角色,寻求实业发展与多元化发展机会,当然也不排除从财务投资者角度考虑,先控制公司话语权或决策权,进而实施有利于自己短期利益的行动方案,从而影响公司经营战略和决策。对财务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难以严格区分,只能从持股比例、持股时间和介入深度等方面简单区分。谋求短期利益的财务投资者,往往体现在分红和财务处置方面谋求话语权,目的在于提升短期内的股价空间。

  金融投资机构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总的来说,能够为上市公司引入新的力量,充实公司董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股东地位,制衡“一股独大”。

  投资模式或多元化

  中国证券报:一些私募机构过去往往通过“讲故事”、炒概念以及涨停“敢死队”风格获利,而今投资模式开始改变,通过行使股东权利影响上市公司经营决策,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怎么看待这种投资模式的转变?

  董登新:当一家公司具备很好的市场前景和成长空间时,一些精明的机构投资者愿意做战略投资者,通过有耐心的介入和参与管理,协助公司更快更好地成长,进而与公司共享成长成果,获得长期投资利益,比如2005年雅虎10亿美元参股阿里巴巴。我国资本市场需要主流投资导向,未来投资机构的投资模式或趋于多元化,对产业更加渗透,逐渐由股东消极主义向股东积极主义转变。

  中国证券报:上市公司应当如何看待金融投资机构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及渗透?如果是专注短期套利投资的资本运作,上市公司该如何应对?

  董登新:精明的上市公司完全可以熟练驾驭金融资本渗透,甚至主动出击为我所有。当然,也有上市公司不能处理好金融资本的短期利益与公司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而导致公司利益受损。

  因此,如何将金融资本的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又能克制其短期利益冲动,公司决策层可以考虑建立有附带条件的投票权和决策权机制,防止金融资本干扰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尤其是一些专注短期套利的投资机构,有时会起到负面作用,打破上市公司长远战略的一贯性,上市公司要注意防范及制衡,用附带条件和补充协议等机制来约束短期套利机构对公司的干涉。

  中国证券报:金融资本对产业的渗透,未来将呈现何种趋势?

  董登新:产融结合在资本主义世界存在两个高潮,一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这是银行资本对工业资本进行渗透时期,这是传统意义上的产融结合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金融创新以及资本市场并购浪潮引发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大融合,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产融结合阶段。

  目前,我国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银行融资成本与风险不断增大,直接融资得以快速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并购风起云涌,包括走出国门并购,这都为中国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走向融合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