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摘自英国《金融时报》——
想象你是2050年伦敦的一名外汇或大宗商品交易员,你觉得上午10点左右会出现什么情况。
你很有可能正在交易清淡的市场做收尾工作,甚至下班。大约三个半小时以后,随着纽约市场开盘,交投再次活跃起来,拉开下一个全球交易日的帷幕。
澳新银行(ANZ)首席经济学家沃伦?霍根(Warren Hogan)表示,这一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亚洲世纪”的模样。
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工业对全球GDP的贡献比例已经从20%出头飙升至30%以上,主要推动因素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中国。
然而,金融化进程并没有跟上工业化的脚步——亚洲经济增长是靠本土银行贷款或者亚洲以外的放贷和投资融资的。
霍根估计,只有当亚洲金融市场大规模发展,达到主导全球金融的地步时,真正的亚洲世纪才会出现。这将意味着,最重要的价格行为和价格发现将发生在太平洋[-1.35% 资金 研报]时区,而非大西洋时区,因此2050年的欧洲交易员需要在午餐时间抓紧睡个午觉。
他说:“亚洲的外汇交易员将来不用上夜班。而伦敦的交易员倒是不得不随时起床,对意外的经济数据和政策事件做出反应。”
他对亚洲金融世纪的景象有一些令人吃惊的预测。他估计,到2050年,中国在全球GDP的占比将达到1/3,加上其他亚洲国家,整个亚洲对全球GDP的贡献将超过一半。而美国和欧洲占比之和将不足15%。
要实现这样的增长,亚洲将需要发生一场金融革命。例如,这将意味着中国债券市场到2030年增长10倍,从如今的略高于3万亿美元增至32万亿美元。16年后,整个亚洲金融体系——银行、债券市场和股市——可能比美欧加起来的规模还要大:亚洲约为210万亿美元,美国约为91万亿美元,欧洲约为82万亿美元。霍根估计,到2050年,亚洲金融体系的规模可能是西方邻居的4倍多。这种金融深度不可或缺——如果亚洲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要有能力为本国的公司、基础设施和消费者支出融资,使得这些国家从中低收入国家跃升为高收入国家。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快速实现这种极其复杂且可能脆弱的发展。而与亚洲市场大幅增长的乐观预测对应的一点是,这些市场目前是多么缺乏深度。银行仍在亚洲金融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样,尤其是在中国),将私人储蓄输送至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仍然缺少。
例如,中国整个人寿保险行业的资产总额还不如中国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0.57% 资金研报](ICBC)一家的规模。花旗集团(Citigroup)旗下基金服务部门的数据显示,中国投资基金行业的规模仍然很小,2012年底管理的资产总额不到中国GDP的20%,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分别是近70%和逾150%。
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估计,银行贷款占到中国信贷总量的62.5%,剩余的信贷资金源于债券和影子金融。然而,这没有考虑到如下事实:银行是债券的最大持有人,还可能要对大部分影子银行业负责。
其他亚洲国家在这方面看起来不像中国这么极端,但它们也没有领先太多,而中国是最举足轻重的市场。
关于亚洲能否逃脱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大多围绕如何向制造业价值链上方移动,或者发展更多的服务产业。但是,发展金融方法和技术可能更为重要。
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香港证监会(Securities & Futures Commission)行政总裁欧达礼(Ashley Alder)最近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他们也知道合作非常重要。欧达礼牵头亚洲同行就如何改善地区市场举行讨论。
他说:“对于受到外资动荡和货币依赖影响的亚洲,问题是如何缔造可持续的亚洲市场,这需要一定程度的合作,基本上就是调动储蓄去实现这个目标。”
正如澳新银行数据显示的那样,发展方向是清晰的,然而挑战也是巨大的。对伦敦交易员来说:现在还不用调整睡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