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金元证券私募债承销规模超18亿元 仅次国信

2014年04月02日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李 文

  记者了解到,5000万以上的私募债发行规模才可能覆盖成本,这意味着,目前券商有30%的私募债项目都是在亏本做

  超日债违约风波还未平息,近日又有媒体曝光了一则可能成为私募债市场中首例违约的案例。

  对于券商来说,私募债承销是2012年才开始推出的业务,不过该业务自一开始推出就因发行困难等原因发展的不温不火。而对券商来说也难言贡献,目前券商约30%的私募债项目都是在亏本做。

  不过,券商们都看中其能储备IPO资源,有利于为后续开展综合创新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工作做铺垫,所以纷纷“跑马圈地”,更是有不少券商通过该项业务从众多券商中实现突围。

  券商30%私募债项目亏本

  201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办法》,宣布了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正式开闸。不过,中小企业私募债推出后一直不温不火。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昨日,有70家券商共计承销了400单中小企业私募债(未到期)。其近两年间的发行总额还不及券商一个月承销的债券的发行量。并且,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量小,承销难度大,券商从中能获取的利润却很少。

  “目前发行的私募债的期限为1-3年,以2、3年期限的居多,券商目前的承销费率一般为每年0.5%-1%左右,这样算来,5000万以上的债券发行规模较能覆盖成本。”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在目前券商承销的400单私募债中,有121单发行规模不超过5000万。也就是说,券商承销的这些私募债中,有30%的项目可能都是在亏本做。

  金元证券私募债承销规模

  仅次于国信

  即便如此,不少券商依然十分重视这项业务。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的项目可成为券商的IPO储备资源,有利于为后续开展综合创新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工作做铺垫。

  在中小企业私募债承销家数方面,大中型券商占据较大优势。比如,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国开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承销超过10单。其中,国信证券承销家数达到26家,领先其他券商。

  然而在承销规模方面,却出现“黑马”。以去年全年的数据为例,国信证券承销家数多,在承销规模方面自然当仁不让,承销规模排名第二的是金元证券,承销中小企业私募债规模达到18.2亿元。数据显示,金元证券2013年共完成5家共6期中小企业私募债发行承销工作。金元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金元证券还有5个私募债项目已获交易所备案通过将择机发行,另已签定合同企业6家。其中,山东博润项目发行规模合计5亿元,是迄今为止在交易所备案的规模最大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从截至目前的数据来看,金元证券承销私募债的规模排名依旧保持。对此,上述人士表示:“金元证券有着执行力强、机制灵活等特点,且一直关注中小企业,了解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的特点和需求,能设计出更符合企业要求的融资方案。”

  虽然承销家数的优势多集中在大中型券商手中,但也有不少中小券商敢于挑战“权威”。在中小企业私募债承销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东吴证券承销中小企业私募债17单、浙商证券承销了14单项目,长城证券承销了12单项目、南京证券9单项目、华创证券8单等等。

  私募债违约风险相对较小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徐州中森通浩新型板材有限公司2013年发行的私募债上周出现了利息违约,而担保方中海信达担保又因内部协调问题拒绝承担代偿责任,这可能成为私募债市场中首例违约。再加上此前的超日债违约风波,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近期中国信用风险忧虑正日渐升温。

  在这种背景下,本身就存在发行困难的私募债似乎前景堪忧。对此,金元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发生‘11超日债’事件后,投资者在债券的选择上将会更加慎重。但私募债发行困难并不是直接受到超日债的影响,私募债本身的特点包括产品本身存在的高风险特点、非公开发行方式、融资成本过高、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等,都是导致私募债发行较困难的原因。”

  对于私募债存在的风险,上述人士认为:“中小企业私募债从推出之时就是奉行的市场化发行,市场化利率,高收益必然对应着高风险。但目前私募债均设计了一定的担保措施,因此,中小企业私募债违约肯定会出现,但总体来说违约风险较小。”

  在私募债的风险控制方面,该负责人结合金元证券的情况,提出了包括事前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方面,在私募债发行人的筛选上,我们有针对私募债发行人的财务指标和盈利能力要求,且强调担保措施;事后控制方面,在债券发行后,要求对债券进行持续跟踪,对发行人的持续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债券的担保情况等跟踪了解,及时了解发行人的风险状况及偿债能力,出现重大事项及时披露。”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