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苏培科:所有银行都应该制订“生前遗嘱”

2014年03月20日 07:41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近日,银监会发布将有5家民营银行试点运行的消息之后,舆论一片欢呼,认为此举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最具改革性的“干货”之一,金融改革的“玻璃门”终于要被打破了。而且让人欣喜的是这5家试点方案中就有阿里和腾讯这两个最具互联网创新精神的企业,尤其余额宝和微信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些互联网企业的活力和魅力,他们成立的银行一定会让传统银行业焦头烂额。但也有人认为,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对民营银行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民营银行其实没有那么美,如果每个人都读懂了“审慎监管原则”和《商业银行法》,估计就没有太多的人想去成立银行,如果这些互联网企业做了银行就得按照银行监管的原则来运行,反而可能会束手束脚。

  这就像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没有做银行的都想做银行,毕竟目前银行是最赚钱的企业,银行牌照申请不容易。

  但从银监会筛选民营银行的标准来看,民营银行确实不是那么好玩,而且要求甚高。比如民营银行要有自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就是要求银行发起人做好全盘买单的准备;要有办好银行的股东资质条件和抗风险的能力——是要求发起人自身要“体魄健康”和经营稳健;要有股东接受监管的具体条款——此举是将银行发起人纳入监管框架和约束控股股东行为的授权;要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的战略——是为了防止盲目办银行的行为和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要有合法可行的风险处置和恢复计划的“生前遗嘱”——要求民营银行设立之初就得想好“办后事”的计划。

  说实话,这些筛选标准连现有的银行都没有完全做到。而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民营银行审慎而行,风险越小越好,但这种审慎往往不利于金融改革,不利于打破垄断,只会让原有的垄断格局继续维持。

  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都想办银行,主要是目前实体经济利润率太低,为了追求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他们宁愿“一窝蜂”地去追逐。

  常识告诉我们,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更多银行牌照的放开,银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剧,风险将会加大,银行的垄断利差时代必然结束,只有服务水平高、风险定价能力强和有特色服务能力的银行才能脱颖而出,利润率将体现在差异化服务上,而非目前的行业区分。因此,对民间资本办银行的积极性我们不能否定和打击,更不能采取过度严苛的筛选标准来制造稀缺性。

  不过,不管是民间资本成立的银行还是国有银行,都得按照现代银行的监管标准和管理指标来严格控制,保障银行信用安全,对于银行大股东及关联方挪用、恶意借贷银行资金的行为要重判重罚,对害群之马必须要建立必要的破产退出机制,避免银行信用风险的系统性扩散。

  如果要求民营银行订立“生前遗嘱”,中国的所有银行都得订立“生前遗嘱”,避免让人误以为民营银行会破产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是无风险的,如果将“生前遗嘱”作为行业的风险处置安排就得一视同仁。

  因此,要加快民营银行试点的步伐,不要让银行牌照再成为稀缺资源。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起草颁布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做到充分保障储户利益和风险有效覆盖的制度保障,这样既可以避免存款打水漂的信用隐患,同时可以消除人们对大银行与小银行的信用差异和信用歧视,让彼此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只有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才能保障中国金融业在解除金融压抑后的改革红利和金融安全,才能真正打破金融垄断。

  (作者苏培科 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