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坚定转型 让我们站在创新这边

2014年02月24日 20:2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文/邹光祥

  当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成为资本市场的“大众情人”,你就应该明白,你应该站在创新者这边了。

  2013年,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和财富效应已经佐证,那些敢于重仓成长股的投资者收获了市场丰厚的褒奖。

  微信、微博充斥的最新科技动态,年轻一代热衷的新、奇、特的天性以及企业前所未有的创新采用热情,都在预示着创新的力量正在改变生活、未来和世界。它不断创造出新兴产品、新兴产业、新商业模式并催生新的需求,以往靠人力、财力、资源甚至权利垄断建立的企业竞争优势,正受到严重挑战。这一经济社会现象也在相当广度、深度上影响资本市场。

  “屌丝经济”的红火已让不让企业意识到:变革的迫在眉睫。年前笔者因急需一笔现金去某家大国股份制银行取钱,前面本来只有12个人等待,但却让笔者足足等待了1个半小时。期间等待的焦灼和不安让我担忧,这样的银行服务意识时候有未来。的确,在银行里排队的大多是老头老太,已经甚少有年轻人。至少,没有几个年轻人再愿意到银行排队了。

  互联网金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需求,突然之间大热起来。产业革命已经在资本市场真实地发生,而不少人仍在纠结于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和安全。当被经常问及互联网金融的前景,笔者的回答是:“野蛮和恐怖”。

  “野蛮”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强力的入侵;“恐怖”则是它的颠覆性。互联网金融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对传统金融带来的现实冲击,更在于它可能造成的颠覆前景。

  在经历了去年“看不懂”的科技股行情能够后,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不少投资者幡然醒悟: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已经来临。坚定地拥抱成长、追逐创新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资金都是聪明的,但困惑又随之而来。面对成长股高高在上的市盈率和股价,投资者在后悔错过“美好时光”的同时,很是担心此时介入会否接下“最后一棒”?

  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验证,更需要剔除哪些“伪成长”们。投资者在内心纠结中应该看到:颠覆原本认为不可能被颠覆的东西,正是科技创新最具破坏性的创造力量。

  不仅普通投资者,“土豪们”也在忙着转型。小米雷军与格力董明珠的豪赌,王健林主动放弃与马云的赌注等,这其实都是“玩笑”,但背后的深意皆指向了转型与变革。

  哪些行业将被颠覆?哪些“土豪”将破产?无疑不令投资者提心吊胆。事实上,大而不倒的神话,早被国外巨头轰然倒下的先例所证伪,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等不胜枚举。

  目前这一现象正在A股市场上真实发生着,如果某一天,某家市值几百亿的蓝筹公司突然休克,你千万不要惊诧。就像几年前还是一个作坊式的创业板公司,一夜之间市值直追大蓝筹,你也不要尖叫。传统产业优势不断被颠覆,新兴产业不断崛起,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产业变革。

  当然,我们也不能低估传统产业转型突围的决心。因为在谈论创新时,不应该仅仅是指苹果、谷歌、脸谱、特斯拉们。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观察,华谊、乐视网、掌趣们成功了,就足以证明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中国经济的转型才刚刚起步,还有些被迫的成本。

  我们乐见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也明白硅谷精神对于中国经济升级到2.0版的重要性。但笔者要表达的是,这绝不仅仅是新兴行业的专利,应该是一次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革新。传统行业的巨无霸,一样可以采纳“用户体验”、“平台分享”的互联网要义,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甚至植入日常管理和运营。

  必须毫不动摇地站在创新者这边,用开放的心态和火眼金睛去拥抱和观察。必须时刻关注投资标的的创新动力是否有减弱迹象。在新兴行业之外,要特别关注传统阵营中悄然转型的“反叛者”,一旦发现这样的标的,你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它。

  当腾讯、阿里巴巴等成为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大众情人”时,我们应当知道,无论是商业、通讯、消费服务还是包括银行、基金、券商等在内的金融等,未来都将深深植入互联网的基因。

  创新永远在路上,变革才刚刚开始。现在,让我们开始站队,因为一切都还来得及。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