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信托业应走出“刚性兑付”怪圈

2014年02月14日 07:2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继中诚信托后,吉林信托又曝兑付危机。据媒体报道,吉林信托“吉信·松花江(77)号”第四期日前到期,但投资者本金、收益并没有被支付。算上此前到期的三期产品,这个投向矿业、总金额近10亿的产品已经连续四期无法正常兑付本金和收益。

  网民认为,国内信托产品大多带有投机性,高收益的背后潜藏着高风险。随着一个个项目到期,未来一两年兑付难题将接踵而至“刚性兑付”潜规则总有打破之时。有网民指出,“刚性兑付”既无益于信托业可持续发展,也阻碍投资者走向成熟。一个永远不会破产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信托业必须走出“刚性兑付”怪圈,提高市场化程度。

  信托危机四伏

  “中国的信托产品大多带有投机性,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网民“董登新”称,如果信托产品募资的主要目的是“拆东墙补西墙”,则风险更大。挖矿、建楼是信托产品的重灾区,这两大领域的资金链具有高成本、高杠杆、高风险的特征,信用基础十分脆弱,必须警惕。

  网民“理性的白痴”写道“信托业资产膨胀的一大原因在于为庞大的银行受限信贷提供了渠道,比如很多矿产信托,实际上都是银行有毒资产表外化借渠道的结果,事实上是帮银行掩盖了实质上早已存在的坏账。”

  “刚性兑付”害市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到期,未来一两年里兑付难题将接踵而来,能全救的了吗?”网民“做期货的R oger”问。网民“管清友”说“刚性兑付”总有无法兑付的时候。

  网民指出,虽然“刚性兑付”为投资者解除后顾之忧,但对于信托业可持续发展和投资者走向成熟都是有害无利。

  网民“robertsun69”认为,吉林信托项目的兑付逾期发人深思!过去几年,许多投资人都相信信托投资是有保证的。现在看来,投资领域的地雷真的太多了“羊群效应”实在明显,不成熟的投资者太多了。网民“辛卫廉”则指出,大家在排队等着接盘者出手拯救,等信托危机星火燎原之时,怎么救?而且,对投资者过度保护是有害的。

  恪守“风险自担”

  在一些网民看来,信托业要走出“刚性兑付”怪圈,必须提高市场化程度,恪守“风险自担”这一市场行为法则。

  网民“刘口水Eric”认为,打破“刚性兑付”的唯一方法是提高信托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甚至银监会建立信托受益权交易市场以及完整的价格、风险、评级体系。

  网民“贤明改革观察”表示,市场经济中不可能没有风险。一家两家信托出问题,不至于紧张,更不至于提供公共信用的担保。重要的是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包括熔断机制。当人们习惯了金融市场的破产、违约后,这个市场才算成熟。一个永远不会破产的市场,不是真正的市场。

  (记者 张小洁 整理)


(责任编辑: 蒋诗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