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经历了多年的疾进式发展之后,信托业在2013年与市场化竞争终于进行了一次正面的碰触,并方知转型的阵痛:信托管理资产规模虽突破10万亿元大关,但是资产增速却连创新低;传统业务乏力,而创新业务由于制度、人员、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因素而面临发展的困惑;产品收益“震荡下跌”,而新兴金融生态——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甚至互联网金融推出的理财产品都对信托产品的收益优势造成较大冲击……当竞争把信托公司推出襁褓推向市场,唯在信托制度上做文章,才能助力信托业在下一个“10万亿元”再续辉煌。
▲
10万亿元
规模激增背后的盈利维谷
在2012年年底,信托业规模突破7.47万亿元、超越保险业成为第二大金融行业的时候,就有业内人士预计,再过一年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或可达到10万亿元的规模。不过,信托业的发展速度再一次超出预料,即便面临业务被分食、“制度红利”削弱的发展境遇,也在2013年的三季度末就早早达到了10万亿元的量级。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个季度,信托业受托资产规模连续实现了三个“万亿元”规模的递增,前两个季度的规模分别为8.43万亿元、9.45万亿元,2013年三季度末,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更是达到了10.13万亿元。
虽然10万亿元的规模值得庆贺,但信托资产增速放缓在2013年已成为不争的现实,探究管理资产规模环比增速下降背后的深层原因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信托管理资产环比规模增速仅为7.16%,与今年二季度末和一季度末的数据相比,分别下降了1.14和9.7个百分点。
分析普遍指出,信托管理资产规模增速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是2012年其他金融子行业涉足“类信托”业务导致原有的“制度红利”削弱,大量的银行通道业务改走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计划。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截止到三季度末,2013年新增信托规模中单一信托占比为75.81%,连续三个季度下跌,集合信托占比20.36%,持续升高。单一信托今年以来占比逐渐下降而集合信托逐步增高,这恰恰反映了券商资管等机构通道业务对信托业务的冲击。
中国信托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指出,“泛资产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托行业的制度红利,加上金融自由化的改革趋势和经济下行周期,使私募融资市场呈现出需求递减、风险递增、竞争加剧的中长期趋势,由此也动摇了信托业私募融资信托经营模式的市场基础。”
不过,对于如何突破现有私募融资信托业务模式,利用信托制度优势及其在“泛资管“行业的先发优势,部分创新业务在2013年已经做出了先行试水,如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等。虽然这些业务的盈利、管理、风险等在业内尚有争议,但是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搭建平台、加强资源联动的操作模式无疑将为信托业打破现有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行经验。
▲
1.02 万亿元
证券投资信托账户增速有限
与其他信托品种不同,证券投资信托在2012年下半年可以说获得了政策方面的“大规模放行”,这也让证券投资信托在2013年收获更多的关注。
2012年8月31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关于信托产品开户与结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准许信托公司开立证券账户,信托公司大规模发行证券投资信托的客观门槛得以满足。
根据中登公司2013年11月月报,截止到11月底,信托A股账户为13707个,其中沪市账户7532户,深市账户6175户。与去年8月底的11624户,增长了17.9%。
用益信托的数据显示,2013年证券投资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数量共1179只,募集资金规模为693.6亿元,平均期限为1.17年,平均年收益率为7.26%。
数据显示,从账户开立放行的2012年9月以来,证券投资集合信托的募资规模增长迅速。至2013年8月份的一年时间里,集合类证券投资信托月均成立规模为52.8亿元,与账户放开前的2012年前8个月份平均成立规模28.82亿元相比增长明显。
集合类证券投资信托的同比成立规模虽然增长迅速,但是反应在总规模上增长并不明显。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三季度末,证券投资信托的规模达到了1.03万亿元,与2012年年底的9022.18亿元相比增加了14.16%,远低于同期资金信托37.16%的增长速度。
业内人士分析,证券投资信托的发展与资本市场休戚相关,如果资本市场走势不明朗,证券投资信托的发展速度也并不会因证券账户的放开而加快太多脚步。
▲
5000 万元起点
家族信托对接无限想象
在信托公司2013年进行的多项创新探索中,家族信托或许是目前业内争议最小,共识最大的业务方向。
今年年初,平安信托公布于业内推出第一单家族传承信托产品,管理信托资产规模为5000万元。
随后,包括外贸信托等信托公司也纷纷表示推出家族信托,截至目前,外贸信托与招商银行合作的家族信托产品已经多达几十单。
《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预计到2013年年底,可投资资产在一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将达84万人,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27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蕴含着客观的增长潜力和巨大的市场价值。而私人财富管理正是信托公司转型方向之一。
虽然信托是国际上最通用的财富传承制度。不过由于目前国内法律法规方面的空白,以及信托登记制度的障碍等因素,国内家族信托能为委托人实现的信托目的仍非常有限,甚至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一业务目前称为“财富传承信托”更为贴切;与此同时,税收制度,尤其是遗产税尚未开征,家族信托在国外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合理避税功能在国内尚无法体现,这也从初衷上影响高净值人群开展家族信托的兴趣。
而从基础资产来看,家族信托目前能实现的财产类别也仅是资金及金融类资产,这也使得国内设立的家族信托往往仅是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中的很小一部分。而国外应用最广泛的股权、不动产等资产还未能装入家族信托之中。
集合信托产品收益率在2013年已经处于震荡下跌的态势。在2011年和2012年,市场上充斥着年化预期收益率超过9%甚至10%以上的信托理财产品,而如今,除非是单笔非常大额的投资,否则难以寻觅合适且收益在9%以上的集合信托项目,且越是风控相对严格、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其产品收益越是相对较低。
有一位信托业分析人士对记者指出:“集合信托赖以发展的收益优势日渐式微。集合信托营销的法器有两点,一是隐性的‘刚性兑付’预期,还一个便是超越银行利率的收益率,而目前对于信托‘刚性兑付’质疑声不断,收益率下滑,市场上安全性与收益能与信托抗衡的投资品种增多,这都给产品销售带来不小的难题。”
临近年末,有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已超过6%;部分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甚至超过了同期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且这两者流动性远超信托产品。
而以基金子公司为代表推出的“类信托”产品在2013年也是赚足了风头,其产品收益率普遍较同类集合信托产品高1个百分点,竞争优势明显。
为了实现产品在募集期内及时成立,部分直销客户群体不稳定的中小信托公司通过第三方的方式推介产品,并许以不菲的代销费,而部分代销费用,由于第三方之间的竞争最终以“返点”的形式给予投资者,同样的产品,在信托公司买和通过第三方买,投资者最终实现的收益不同,这实际上也是信托营销病态的体现。
某大型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负责人对记者指出:“信托产品目前在营销领域碰到的问题实际上是行业成长的表现。信托公司过去忽略自身的品牌建设,没有忠实的客户群体,仅提供产品而不提供服务。接下来信托公司应着重品牌建设,从客户需求出发提供一篮子金融解决方案和服务。”
▲
75.51亿元
10家公司增资
临近年末,又有两家信托公司即将增资的消息浮出水面。
12月25日,亿城股份公告以不低于3.06元/股的价格向包括控股股东海航资本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进行非公开发行募集不超过30.6亿元,其中的27.59亿元用于向渤海信托增资。
当晚,宏达股份也公告称,四川信托拟将注册资本从13亿元增加到20亿元,宏达股份将以自有资金与关联方宏达集团参与四川信托增资,宏达股份对四川信托的增资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4亿元。
信托公司增资,在2013年的信托业早已不是敏感的话题。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内完成增资的信托公司数量至少有10家,包括华信信托、交银信托、厦门信托、中铁信托、湖南信托、国元信托、五矿信托、中航信托、东莞信托、紫金信托。
11月底,华能信托注册资本由20亿元增加至30亿元的方案获银监会批复;除此之外,山东信托拟以未分配利润转增的方式,将注册资本由12.80亿元增至14.67亿元。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5.33亿元注册资本,其中5亿元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征集,最新消息显示,有一家意向投资方提交了投资申请,山东产权交易中心组织场内签署增资扩股协议。
粗略统计,仅上述10家已在2013年内完成增资的信托公司,注册资本增加额便达到75.51亿元。
而在华能信托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达到30亿元的信托公司将有6家,达到20亿元的信托公司也有20家。
信托公司的“增资潮”源自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对信托公司的净资本和管理资产规模之间的“捆绑”,而增资热在2013年格外明显。
分析指出,信托管理资产规模增长导致的净资本不足是信托公司增资的主要因素。此外,制度红利被削弱导致信托公司亟需拓宽业务范围,而从目前的监管要求来讲,部分信托业务亦有净资本方面的门槛要求;净资产规模也是公司实力的保证之一,可以为公司增加更多金融合作机会。
在近日结束的2013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监管层提出拟建立信托行业八大机制,其中包括分类监管、分级经营机制以及以净资本管理为基础的资本约束机制等。会议提出,会考虑根据不同的分类对不同公司实行差异化的牌照制度,按照能力区分营业范围和展业内容,同时也会结合不同的机构差异化经营。而满足以净资本管理为基础的风险考核,以及更高的评级要求或也是信托公司积极增资的因素之一。
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全行业(67家信托公司)实收资本为1053.0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15.72亿元,相比去年三季度末的934.94亿元总额和平均每家(当时为66家公司)14.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3%和10.94%。有分析指出,信托公司的增资潮在2014年仍将持续。
▲
年化收益8.8%
高收益优势式微
2013年即将过去,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在这一年中又走出了何种态势?
虽然目前尚未有最终统计数据出炉,不过记者根据用益信托在线数据统计,从2013年年初至2013年12月30日,按照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日期计算,信托产品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8.8%。而2012年全年,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则为9.16%。
从具体月份分析,2013年1月至12月集合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9.08%、8.95%、8.93%、8.74%、8.44%、8.78%、8.79%、8.72%、8.8%、8.73%、8.97%、8.73%。
▲
10% 收益
集合信托盈利空间收窄
虽然缺乏具体的数据来验证,但是信托公司从集合信托产品中获得的利润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却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信托公司可以拿走集合信托产品实际收益的30%,其余的70%是销售环节的费用和投资者的收益。而现在对于部分集合信托产品,信托公司或许仅能拿走产品综合成本的10%”,有信托公司人士对记者指出。
从30%到10%,正是信托公司生存压力增大的体现。
有数据显示,信托公司2010年、2011年集合产品最重要的投向是房地产行业。彼时房地产市场调控使得大量的房地产项目不得不通过集合信托的渠道募集资金。2010年,房地产信托占当年全部集合信托产品募集资金规模的49%;2011年,集合信托的规模总计为7883.74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的规模为2835.37亿元,占比为35.96%。
不过,这一情形正逐渐改变,2012年,基础产业信托取代房地产信托成为投资规模最大的集合信托品种。从2013年年初以来,集合类房地产信托融资规模为3006亿元,占全部信托产品的比重为33.97%,成为集合信托资金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不过,2013年房地产行业资金面普遍有所好转,加上其他金融行业“类信托”业务的竞争,信托公司的议价能力下降而收益要求有所上升,使得信托公司不得不压缩自身的盈利空间。
此外,盈利空间的收窄也体现出信托公司再也不能简单依赖过去机会驱动的私募融资信托经营模式,而是应抓住成长市场中的发展机会。信托公司在新的产业领域发掘投资机会的脚步正逐渐加速,如2013年下半年五矿信托推出的影视投资基金,中信信托在医疗养老产业的投资。
▲
8 项机制
勾勒信托业长效发展机制
近日,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在2013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表示,信托业下一步要从内部开始,研究完善信托业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建设,并提出公司治理、产品登记、分类经营、资本约束、社会责任、恢复与处置、行业稳定、监管评价等八项机制。
针对信托业的净资本管理,杨家才表示,“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完善。一要有合理明晰的分类资本计量方法。对每项业务怎么计量资本占用,要设置一套规则和公式。做每单业务都要有风险权重,其具体大小要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来确定。二要建立资本平仓制度。三要有补仓制度,必须保证资本能对冲负外部风险。”
针对信托产品登记制度,杨家才指出,“要建立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这是信托业规范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市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想,这个系统可以有四个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产品公示。每个信托公司开发的每一个信托产品,入市前都要先录入到这个系统里面去,监管部门可在系统上直接进行审查。第二个功能,就是信息披露。这个系统建起来后,所有信托产品的优缺点都在这个系统上写清楚,包括这个产品适合哪些投资者,钱投到哪去,有什么投资风险等等。只要通过系统把这些问题都说清楚了,就能从根子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误导销售问题。第三个功能,就是要有确权功能。第四个功能,就是交易功能。大家都在讨论信托产品怎么盘活,怎么增强流动性,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逐步解决。”
事实上,目前信托开展如家族信托、土地流转信托等都多少受到信托登记制度不健全的影响,而建立建立健全信托登记制度无疑将帮助信托公司在创新业务领域的发展。
此外,杨家才提出将生前遗嘱制度引入信托业,与此次提出的信托稳定基金共同组成了监管层规划的信托行业稳定机制。“信托业也可以探索建立一个“信托稳定基金”。如果某家公司出现流动性问题,或者需要兼并重组,先通过基金接盘,把股东的钱全部平仓,按照生前遗嘱把该补的钱补起来。之后,如果老股东还想要这个公司,就再注资;如果无能为力了,就由基金进行托管重整,经营稳定以后再重新增资扩股并转让出去。只有这样,信托行业才真正站得住。”
业内人士指出,“生前遗嘱”制度的引进,更多体现的是信托业逆周期的监管策略,该项机制逐步在国内金融机构普及落地,也反映国内监管思路与国际接轨。八项制度勾勒出信托业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方向,制定出信托业的长效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