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解析"互联网理财"(4):"宝"们是伪创新

2014年01月30日 07:0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时下,对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的追捧已渐成燎原之势,连2014年的冬季也显得暖融融的。机构一方忙着将"旧酒"灌入"新瓶",以获得喜人的销量;而购买一方更是像当年收冬储大白菜一般,见多少买多少。这些""们是"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被冠以金融创新等诸多光鲜的称谓。然而,随着其不断发展和相关讨论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们似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

  高收益的真相

  自余额宝开始,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出现在视野里,从5%左右一路飙升到7%8%甚至更高,为什么收益率能达到这么高?原因主要出在""们的好"搭档"--货币基金身上。

  所谓货币基金,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的一种开放式基金,专门投向风险小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等。

  一方面,目前货币基金所投资的标的物--存款利率、债券价格等本身就很高,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收益基础。另一方面,货币基金的"7 天年化收益",也为其披上了一件光彩夺目的"外衣"7天年化收益是指过去7天的综合收益。事实上,一个货币基金在一年52周内完全可能有52个年化收益率,这52个收益率平均之后才是投资者当年的真实收益水平。作为一个货币基金经理,在一个"产品宣传期"内,拉高年化收益是非常容易的。据一位基金经理介绍,一只货币基金只需要有一个交易日多兑现浮盈0.1%,就能基本保证该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之后67天达到10%以上。

  疯狂的竞争

  产品是借用人家的,那营销的打法自然要用自己的,否则""们就显不出"新价值"了。以百度百发为例,有分析认为,其8%的预期收益很可能是发行人采取定向补贴的形式实现的。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几百万的营销费用换来海量用户,通过每个人只能认购小部分额度,从而扩大用户量,这笔账是非常超值的。

  但是,互联网的用户忠诚度受真金白银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在互联网,用户迁移门槛非常低,成本几乎为零,在移动端的表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相信大家对于打车和代驾软件的竞争模式有所体会。而前一段热议的"余额宝资金搬家"话题,之所以表现程度没有想象中那么高,恐怕并非收益不够诱惑,而是新发行产品体量不够大,以及网购支付习惯固化的结果。

  同时,互联网的这种打法正在摧毁金融的传统定价体系。"先把你毁掉,之后再赚钱。"这种规则对于传统的金融行业来说,接受起来仍然颇有挑战。稍有不慎,就将面临被拖拽的危险局面。如果持续被动应战,被互联网的玩法拖死并非没有可能。

  ""们的鬼面

  这场疯狂的竞争不仅只影响着互联网企业和相关的金融机构,有分析认为,这种"零和自循环"的创新模式,正逐渐影响着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近日,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新闻评论员纽文新发表题为《余额宝是吸血鬼》的博文。文章指出,余额宝不过是一种货币投机方式,它以最大的吸纳力和粘着力,从事着前无古人的、最大规模的货币投机。

  这种投机的结果,一方面,银行低成本存款大量逃逸,进入了余额宝体系;另一方面,银行流动性被央行和余额宝双向挤压,从而大幅推高货币市场利率。从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正在大幅攀升,有些银行的存款成本已经高达7%以上。这样的攀升最终都要实体经济买单,而这一趋势,必然严重弱化实体经济的健康,最终必将严重威胁企业员工的饭碗。

  公众在短期的小恩小惠的诱导下趋之如骛,最终将使自身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们的鬼面正在于此。(中国经济网 邢晓宇)

  相关新闻

  解析"互联网理财"1):为何是货币基金

  解析“互联网理财”(2):长尾!长尾!

  解析“互联网理财”(3):风险的魅影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