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与组织形式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与面貌的城镇化建设势头迅猛,改变农村收入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三农”对金融的需求便显得更加迫切与多元。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各级政府一直在思考和力推的大事。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思考“三农”问题时高度重视改革和创新,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探索出的独特路径值得借鉴———建立扶贫小额贷款促进会,为农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和风险保证服务,有效地满足了一般农户生产性小额贷款需求,为农户贷款难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从省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激励机制,鼓励担保机构针对农户创新担保产品和服务,有效解决农户担保难问题;建立沙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在解决农村融资难、金融服务薄弱、融资总量不足等问题上取得良好成效。
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调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业部试验办副主任邓志喜在福建调研小额便民支付点
支持土地流转
走进福建沙县高桥镇官庄村,一排排新盖的小洋楼整齐地立在马路两边,和不远处绿油油的稻田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日益宽松的创业环境,给这里的村民带来了机会,也激发着他们的创业热情,他们能够走上致富之路正是得益于农村金融改革。据介绍,高桥镇抓住沙县实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验的机遇,结合镇域实际,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借智借脑,加强政银、农金对接,以“自愿、互助、诚信”为原则,结合村民信用及资金需求情况,选择村经济活跃、村主干能力强、威信高的官庄村为试点,创新以村民出资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等渠道筹措资金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模式,全面支持农民创业增收,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路子。
“沙县官庄村的变化,很好的诠释了农村金融改革对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福建省委农办主任张立先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不遗余力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相继出台金融业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八条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十条措施、加快村镇银行组建发展、农户生产性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措施。
截至9月底,福建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8243.2亿元,比年初增加1072.5亿元,同比增长6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4%,较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4.4个百分点,实现全省银行业涉农贷款增量、增速“两个不低于”目标。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809.8亿元,同比增长35.0%,较各项贷款余额增幅高1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2.6%和7.2%。
据了解,在农村金融信贷抵押担保方面,福建各银行业机构围绕该省“山、海、台”特色农业发展及农户、小微企业主多元化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创新开发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涉农金融产品,大力推进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稳步推广“永安模式”林权质押贷款,截至6月底,全辖林权质押贷款余额43.5亿元,林权质押贷款走在全国前列。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截至6月底,全辖两权贷款余额分别为1821万元、8.8亿元。永春信用联社创新开办了农机具财政补贴收益权质押贷款,拟作为银行业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经验予以推广。今年福建省级财政还安排3000万专项资金,对为农户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按年度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带动各类融资性担保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村行业协会等担保机构为 1.17万户农户提供了近40亿元的生产性贷款担保服务。
扶贫小额贷款的屏南经验 “宜农贷”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难,推动了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化解了农村小额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今年的收成,应该会有好几万。”看见菇棚里一排排码放整齐的菌棒长满了香菇,屏南县村民苏碧云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对记者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宜农贷”平台的5000元去年就挣了一万多元,今年又加大了投资,效益更好。
福建是菌类栽培大省,而屏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又非常适合菌类种植。当地栽培的香菇和滑子菇等品种都有很好的销路。但菌类栽培的前期投入较大,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利率低又申请简便的“宜农贷”帮了菇农们大忙。反季节蔬菜也是屏南县主要农产品,记者见到“宜农贷”借款农户叶增梅时,她正在自家的花椰菜田里劳作。叶增梅的丈夫去年出了车祸,看病花掉了大量积蓄,家里经济拮据。她从“宜农贷”借了5000元作为流动资金种植花椰菜,用于购买种子等。四亩花椰菜田一年能收入1万多元。今年她又从“宜农贷”公益理财助农平台申请借款5000元种菜,家庭经济状况逐步好转。
农户贷款难,特别是贫困户贷款难,是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制约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瓶颈。近几年来,屏南县探索建立扶贫小额贷款促进会,为农户小额贷款提供担保和风险保证服务,有效地满足了一般农户生产性小额贷款需求,效果很好。屏南的做法为农户贷款难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也为推进金融扶贫找到了一条路子,从中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据了解,屏南县扶贫小额贷款促进会成立于2007年底,定位为地方政府扶持兴办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开展农村信用评价、金融协理、小额贷款担保等服务工作。通过政府支持创新金融扶贫服务平台,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封闭的风险担保金;同时为防范风险强化反担保机制,加强服务,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形成社会扶贫合力。在屏南县,小额贷款促进会经过5年多的运行,切实发挥了农户贷款担保和风险保证的作用,实现了农户得到资金发展生产、财政扶贫资金效益放大和金融机构风险分散“三赢”的局面,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扶持了农民小型创业项目,促进了农民增收。2008年,屏南的做法被中国人民银行列为《2008年中国农村金融报告》典型案例。
5年来,促进会每年为农户贷款担保额度从800多万元扩大到3000多万元,到目前已累计推介担保贷款1.6亿元,受益农户1.62万户(次),服务对象覆盖了50%的农村贫困人口,而且发放小额信贷的贷款优质率都在98%以上。促进会小额信贷创新与运作还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户贷款担保体系,在广大农村重新树立起了“贷款及时还,再贷就不难”的诚信观念,并由此带动了金融部门自行发放的农户贷款。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屏南县当年农户贷款只有8260户,贷款金额1.8亿;2012年,该县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三家金融机构农户贷款户数达到1 3640户,金额1 3.8亿元,比2007年全年分别增加1.5倍和7.7倍。
区别于传统的社会扶贫重在救急、解难的“慈善型输血”,小额信贷着重解决的是贫困农户公平获得贷款权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屏南县针对欠发达地区的特点,贷款重点向中低收入户倾斜,通过风险金担保让这些金融机构不愿涉及的人群得到持续的贷款扶持,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性,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促进会担保推介的贷款贫困户占了一半,这些贫困户过去在金融机构是不可能获得贷款的。如双溪镇峭顶村残疾人低保户陆某,家徒四壁,原来信用社不愿贷款给他,促进会为他担保从信用社贷款5000元养猪,5年来,他的生产项目从养母猪增加到养羊,收入不断增加,今年新盖了三间平房,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实现脱贫致富。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贷服务体制的缺陷,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不少农民尝到“赖帐”的甜头,出现了不还贷、不还债现象,农民贷款信用度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几年,通过促进会信用创建活动和激励导向作用,广大农村重新树立起了“贷款及时还,再贷就不难”的诚信观念,小额贷款回收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三家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的优质率都在98%以上。2010年,屏南做法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的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
屏南县将财政扶贫贴息资金转化为风险担保金,通过促进会与农信社、农行、邮储银行3家涉农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引导金融机构资金投向农村贫困人群,按照风险金金额10倍以内的额度发放小额贷款,放大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为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与农户的实际资金需求找到了结合点,为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法探索了新途径。目前,屏南县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风险担保金从成立之初100万元增加到300多万元。
“资金跟着产业走”这是屏南县小额信贷扶贫的一条基本经验。近几年来,屏南小额信贷的大幅度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0年,屏南县提出了建立10个竹业科技示范园,20个竹业示范基地的目标。促进会推介竹业担保贷款536万元,受益农户216户,争取林业贴息24万元,有力支持了林业示范基地及示范户发展。通过连续多年的担保贷款的支持,屏南县贫困农户的生产项目得到持续发展,农户自身逐步积累了一些生产资金,进一步扩大了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会扶持对象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浙洋村200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450元,农村扶贫对象29户人。在促进会的资金支持下,该村村民发展蔬菜产业,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60元,农村扶贫对象减少了21户。
普惠制金融下的沙县金改
构建农村信用评价机制,首创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发展行业性担保公司,探索农村住房系列贷款,丰富县域金融机构,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
2011年12月,福建沙县被农业部、人总行、银监会和保监会等四个部门列为全国6个、福建省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后,不断完善金融组织,筹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打造创新农村住房、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订单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支农金融信贷产品“四个亮点”;延伸金融服务,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农户经济档案、农户信用评级全覆盖;构建积极的金融生态环境,搭建民间融资管理服务平台和金融知识宣教平台。
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成立后,许多群众反映这种基金担保融资的办法,利率优惠、手续方便,为农民生产发展、创业致富提供了及时的资金支持,成为村民创业致富的“及时雨”。金融服务站设立后,村民反映既能在村里存取现金,又能缴水电费、查询新农保帐户等,解决了建制村金融服务空白问题,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同时,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推广,将村民的资产资源变为资本资金,有效地推动了“三农”的持续发展。
沙县积极构建农村信用评价机制,以县农信社为主体,按照“先建档、后评级、再授信”的工作思路,在全县开展农户经济档案及信用评级工作。建档,以农户“基本概况、家庭收支、家庭资产、家庭成员、村(居)评价、信用评分、信用等级”等为基本内容,按“一户一册”的原则建立农户经济档案;评级,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小组,对农户经济档案进行信用评分与评级;授信,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合理核定贷款授信额度;共享,依托政府OA网络,实现农户信用信息在县域涉农银行间共享,并制定《沙县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管理办法(暂行)》加以规范。目前,该县已实现农户经济档案及信用等级评定全覆盖。
首创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依托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社区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满足农户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的小额信贷需求,努力解决担保难、贷款难等问题。以“自愿、互助、诚信”为原则,通过村民出资,专为加入基金的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符合条件的农户每户按1或2万元加入基金,根据信用等级,按其入股金额的2-5倍授信,最多可贷款10万元。风险严控,设立严格准入、农户互保、利率制约、风险“红线”、寿险保障五道“防火墙”。
发展行业性担保公司,针对一般综合性担保机构支农意愿不强、支农效果不明显的情况,该县依托土地流转、沙县小吃、生猪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引导农户、公司发展专门针对特定产业的“行业性”担保公司,先后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流转行业性担保公司、养猪专业担保公司,以及全省首家村组织与村民共同出资的担保公司等,为农村提供专项专业担保服务。行业性担保公司的发展,为农村经营模式转变和农业产业升级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探索农村住房系列贷款,突破农村住房无法抵押、农户贷款方式受限“两大瓶颈”,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村住房集体建设项目贷款、新农村建设个人住房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农村住房装修贷款等四个金融产品,打造开发贷、按揭贷、装修贷、抵押贷“四位一体”的产品链。
不断丰富县域金融机构,出台加快金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引进区外金融机构和利用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办法,多形式扩大信贷投放总量。目前沙县农发行、沙县渝农商村镇银行、三明农商行沙县支行已顺利开业,分别成立了注册资本2亿元的纯民资的沙县金元小额贷款公司和具有国有控股背景的沙县金森小额贷款公司。
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沙县民间资本活跃、资金需求旺盛,民间融资的高息和不规范问题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沙县以“为民资寻出路、为企业找资金”为指导思想,组建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沙县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民间资本提供资本管理、项目投资、投资咨询、资金需求信息和民间融资利率发布等综合服务,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和县域重点项目,促进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合法化、规范化。
实现金融服务不出村,积极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利用小额便民支付点将金融服务向下延伸至建制村,不断满足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开展“银商合作”和“银村共建”,全县171个建制村实现了小额支付便民点全覆盖,共聘请147名村级金融服务协管员,设立小额支付便民点326个,各种转账电话574台,发生取款80887笔2551万元;县农行在全省率先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室,扩大金融支农服务范围,并成立了6个专业流动客户组,开展金融知识下乡、客户走访、业务咨询等金融服务;县农信社营业网点已覆盖全县12个乡(镇、街道),并全部安装了24小时自助存取款机具,县邮储银行营业网点已覆盖8个乡(镇、街道),县农行已在3个乡镇设立了营业所和自助机具。
沙县通过实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盘活了农民的资产资源,优化了农村的信用环境,方便了农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缓解了农村担保难、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为“三农”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截至9月末,该县各项存款余额137.12亿元,增长14.42%;各项贷款余额166.73亿元,增长13.43%,存贷比122%;涉农贷款余额96.98亿元,增长14%;农户贷款余额30.25亿元,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