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14展望:新土改如何拉动农民消费力

2013年12月30日 09:28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新一轮土地改革面临胶着的局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安徽、江西多地大踏步地推行涉及宅基地、承包地等农用地的改革。

  市场预期与政策存在不少落差。可以明确的是,土改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而不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改革大幕已开启,新土改、农地确权流转、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这些重大举措,都使农民拥有更大财产收益权的未来可期,进而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政策解读

  农村土改撬动百万亿市场两部委强调“非解决城市建设用地”

  在2013年12月24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农村土地改革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

  2012年国土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出让面积和合同成交价款分别为32.28万公顷和2.69万亿元,每亩的平均价格约55万元。据此测算,约2.5亿亩的农村建设用地价格超过百万亿元。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无独有偶,国土部副部长胡存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地方土改抢跑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按官方界定:农民财产权利主要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一直以来,这些财产权利真正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很小。以农村建设用地为例,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约2.5亿亩,农村的非农建设用地虽也有2.5亿亩,但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收益却极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农民的财产权利受到各种限制,如果赋予更多财产权利,激活农村一直处于沉睡状态的巨量资产,将带来无穷的发展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不久,安徽省就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将建立多元统一的农村土地市场;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出租等方式依法进行流转,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和农民住宅小区建设等。

  与市场预期有落差

  市场的预期与实际的政策解读总会有不小的落差。大幕开启农村的集体土改,在2013年12月迎来官方的持续定调。

  标志性事件是在2013年12月5日,中农办主任陈锡文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入市”是对中央文件的误读。陈锡文表示,土地制度改革三条不能突破的底线:第一,不能改变土地所有制,就是农民集体所有;第二,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农地必须农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2013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胡存智再度明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扩大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而不是指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

  其后不久,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是为了解决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不是让城市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盖房子,也不是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去圈地。”

  事实上,《决定》提到,“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有一个前提条件是“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而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分为三大类: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和经营性用地。

  陈锡文说,只有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如过去的乡镇企业用地,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才可以进入城市的建设用地市场,享受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