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信托兑付风险现扩散苗头 信托稳定基金或建立

2013年12月23日 1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陈莹莹

  近年来,对于信托产品兑付风险的争论不绝于耳,近日吉林信托爆出10亿元信托兑付危机事件,将社会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信托产品的安全性。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信托行业整体受托资产规模10.13万亿元,资金信托9.58万亿元。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兑付风险的背后与此前今年信托业“疯狂生长”有着莫大关系。因此,为了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近日举行的2013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监管层表示拟建立起八项科学合理的机制,并酝酿让信托机构按资产或资本规模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专门的信托稳定基金。

  信托产品问题频发

  近日,吉林信托在日前发给其投资人的一份公告中声称,“截至公告日,融资方仍表示尽全力筹措资金,偿还信托计划本息”。据了解,一切都源于正在申请重整的联盛集团。吉林信托一只名为“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产品亦在其中。现在,这只产品已然出现兑付危机。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刚性兑付”从未被写入任何官方条例,但是在信托业发展最快的那几年,成为业内的“潜规则”,而这也让其背后的风险越积越大。实际上,今年以来信托产品的风险就在不断暴露。普益财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今年已有16只集合信托产品被曝出现问题。

  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指出,2013年,集合信托产品问题产品再度暴露,并呈现几个特点:第一,问题产品暴露频率高,几乎每个月都有问题产品出现;第二,被暴露问题产品的信托公司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既包括行业翘楚,也包括后起之秀,还包括业务平平的公司;第三,问题产品的领域集中在房地产和证券投资领域;第四,各家信托公司都尤其注重处理与委托人的关系,在产品出现问题之后,想尽办法确保兑付,“刚性兑付”的文化依然持续。

  不过,来自监管层的数据表明,2013年信托的兑付风险或许没有市场预期得那么大。据统计,2013年以来,延迟兑付出现问题的项目所涉及金额仅200亿元出头,相较于信托业目前超过10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这个比例不算高。对于外界关注的政府平台类信托和房地产信托,截至今年9月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托约为1.5万亿元左右。

  或成立信托稳定基金

  在信托业坐上金融行业“第二把交椅”之后,监管层希望该行业把握一个合理的发展方向。监管层拟建立八项科学合理的机制包括,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产品登记制度、分类监管、分级经营机制、以净资本管理为基础的资本约束机制、社会责任机制、以生前遗嘱计划为核心的恢复与处置机制以及行业稳定机制和监管评价机制。

  除了酝酿中的信托稳定基金,监管层还希望信托公司“有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摒弃高杠杆发展的老路。按照监管层初步的监管思路,未来将把信托公司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优质类,可以做所有业务以及创新业务;第二类是发展类,可以做市场上的成熟业务;第三类是成长类,可以做基础类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风险频发,但是专家和业内人士对于信托业的发展抱有诸多期待。范杰说,今年以来,多数信托公司转变了经营思路,从重规模转向重风险,这具体表现在项目准入标准趋严、对艺术品、矿产信托等高风险项目的规避上。但他认为,无论业界对于“刚性兑付”有多少不满,至少在未来数年内,集合信托产品投资者的投资习惯不可能出现根本性转变。他们依然会信任那些产品安全、勇于承担受托责任的信托公司,而信托公司不大可能因为数单业务处置问题而得罪投资者。

  中国信托行业协会专家理事周小明撰文指出,由于信托关系不属于债权债务关系,两者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所谓信托公司对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理论上均无法成立。 □本报记者 陈莹莹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