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分析】跨界背后的商业逻辑

2013年12月10日 09:30    来源: 企业观察报    

  不熟不做,是从事企业运营标准的商业逻辑。但跨界,明显打破了这一逻辑。

  安林认为,虽然不熟不做的商业逻辑长期以来主宰企业界,但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财富的扩张冲动。在本身领域里,竞争比较激烈,但其他领域如常规行业,竞争虽激烈,新进行业集中度较低,仍有利可图。他说,凡是跨界的企业,都有品牌知名度,利用现有的品牌,拓展到其他领域,也是进入陌生领域常见的商业逻辑。”

  “恒大跨界现象”背后

  11月9日,恒大足球队获得亚冠联赛冠军。第二天,许家印宣布,恒大进军矿泉水行业。

  这个消息让水产业企业震惊,以至于在恒大宣布卖水之后,数家水企老总开会商量对策。在仲大军看来,这些企业可能是忌惮恒大雄厚的资本力量。

  仲大军认为,恒大进军水产业,和国内地产行业近年来明显处于顶峰有直接关系。从李嘉诚转让内地地产项目、万科打折销售等事件来看,国内房地产市场已触及天花板。恒大通过足球营销跨界经营水产业,是未雨筹缪。他说,“水产业目前行业集中度不高,技术门槛低。恒大携优势品牌及大量资本进入,不排除会在短时期内占领较多市场空间,对任何一家水企业都是威胁。”

  像恒大卖水这样的跨界事件如今层出不穷,究竟有哪些原因?

  仲大军表示,有的企业,随着市场发展,行业发展遇到天花板,只有去拓展其他行业。“现在已经不是搞工业化初期,一个行业企业可以吃百年。由于技术进步,各行业的变化非常快,有的行业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一个饱和的状态。怎么办?逼得企业不停转型。”

  而更多的专家认为,企业跨界外部重要原因只有两个,一是因为目前中国市场机会太多,赚钱比较容易;二是市场竞争又在加剧,变化加快,不少企业原有的商业逻辑迅速被打破。

  王吉鹏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中国企业的多元化浪潮还没有过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仍还会出现企业跨界现象。

  新蓝海在哪里?

  企业该不该跨界,目前支持者与反对者都各有道理。

  11月14日,面市仅5个月的余额宝将天弘基金送上了中国规模最大货币基金的位置,号称千亿级别货币基金正式诞生。而做出这件事情的人并非金融界知名大佬,而是从网络走来的马云。有人说,跨界的马云,已经站到了创造财富的另一个制高点上。论断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想在另一个制高点上创造财富的却并非只有马云一个人。

  交广企业集团董事长谭小芳长期研究企业跨界,她认为,跨界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是要有创新思维——通过嫁接外行业价值而进行创新的思维。

  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企业可以进而制定出全新的企业和品牌发展战略战术,让原本不相干甚至相互对立的矛盾,相互渗透相互融汇,从而产生新的亮点,进而完成企业和品牌质的蜕变。具体来说,自有品牌异业嫁接,品类扩张等等都算是跨界的行为。通过前瞻而领先的品牌跨界战略,商业奇迹将成为可能。她说,“跨界让处于残酷竞争中的企业能够发现和抓住新机会,及时地‘跨’出去。”

  谭小芳认为,企业跨界是大势所趋。一个品牌如果没有跨界思维,在未来的竞争中恐怕是很危险的,竞争使然,未来中国商业战场必会上演愈来愈多精彩的跨界突围战役。规模,不再是一个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的主要体现,更不能保证企业的利润高于对手。

  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史贤龙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各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说电视机生产早先是专业的,但现在互联网企业也在做电视,手机行业也是一样。他说,“现在是各产业会出现新的融合方式的时代。同时,新的力量进入老的产业,有可能会对老的行业产生刺激,促使行业改变。无论跨界成功或者失败,都是对老行业的刺激。”

  史贤龙表示,有些企业跨界是市场机会送上门来。“联想投资农业很典型,随着国家出台各项农业优惠政策,联想看到了未来投资农业是个高附加值的产业,跟着政策走,不会错。”

  王吉鹏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并不成熟。目前国内各个行业,仍然处于一个群雄并起的状态,企业实力相差无几。王吉鹏举例说,比如联想做农业,完全有机会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资本优势,达到在陌生领域内迅速占据前几名的目标。

  从2001年始,柳传志便意欲进军农业领域。直至现在,柳传志派陈绍鹏去主导农业领域,对外界只交待了一句话,要派一个懂市场的人去做农业。王吉鹏分析,柳传志认为卖电脑和卖柳桃,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这是柳传志对中国市场目前的基本格局有了清醒判断之后,才做出的投资决定。王吉鹏说,“因为真正卖猕猴桃的人,也并不一定比柳传志、陈绍鹏更懂市场,大家的认识水平相差无几。农业行业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壁垒对于资本雄厚的联想来说,根本不成为障碍。不存在不熟不做的问题。”

  正因为农业市场集中度低,如果在农业领域里有一到两家做得特别牛的企业,联想不会想到要投资到这个领域内。市场里人人都差不多,没有谁做到最强,联想因此有了机会。所以,跨界与否的关键,是要理解竞争的本质是什么——是表面上的主业,还是隐含的商业模式?而观察一家企业是否跨界成功,表面上的数据也许并不可靠,其背后还是商业模式所决定的。

  陷阱还是馅饼?

  网易丁磊养猪,猪不见。京东刘强东卖米,米不知在什么地方。这些知名企业的跨界,看起来形同儿戏。毋庸置疑的是,中国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知名企业,正在陆续陷入虚假繁荣的跨界危险局。并且,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相继跟进。对于这种现象,有一些专家明确提出警示。

  谭小芳认为,有的企业追求规模和增长本身并没有错。错误在于企业以此取代战略,陷入为增长不择手段的误区。

  王吉鹏分析,纵观目前中国企业的多元化跨界经营,可以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每一个跨界的企业,不管品牌美誉度有多高,至今还没有在主业之外能够做到市场前三名的,基本上都是在跨界领域之外处于中等水平,“仅仅是赚到快钱而已。”

  北京企业研究所所长贺阳认为,无论哪个企业跨界,皆面临隔行如隔山的现实。他说,“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企业家素质也相对提高。经过周密研究,虽然跨界,但有些方面是共通的。如企业的管理模式、人才储备、资本运营、品牌延伸等等,本质上是相同的。解决之道就是对企业自身资源能力进行整合。”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洪涛表示,企业跨界要跨得好必须有创新思维。从过去的一些企业跨界例子看,不少企业最后走不远,无法实现真正成功跨界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缺乏对“彼界”的深入分析研究,不能以自主创新对“彼界”的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

  王吉鹏认为,中国目前企业跨界的现象泛滥,表面的繁荣掩盖了中国商界深层次的危险。在若干年后,这些企业都有可能会沦为市场的失败者,从此消失不见。所谓“赚现在的快钱,输未来的市场。”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