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虚假理财层层包装 投资骗局如何防范

2013年08月28日 17:24   来源:山东商报    张璐

  近日,上海泛鑫保险代理公司的美女总经理陈怡携款潜逃的案件备受关注。由此引发的关于虚假理财的话题再度引起投资者的讨论。近几年来,虚假理财吞噬本金的案件屡有发生,投资者对于各种理财产品的忌惮也蔓延开来。如何避免陷入“李鬼”式投资骗局,除了依靠政策法规外,投资者的自身“免疫力”也亟待加强。

  虚假理财层层包装

  记者了解到,投资骗局一再得逞,其实和中介机构的虚假包装有非常大的关系。“目前很多中介代理机构盈利主要来自发行机构的佣金或者是收益差额,这些中介机构为了使自己能够长期获益,往往会隐藏真实发行方的信息,为理财产品套上‘外衣’。”省城某证券公司许经理告诉记者,如此一来,投资人就很难辨别理财项目的真伪,资金去向就成为了这些代理机构的最高机密。

  篡改产品实际信息

  针对虚假理财的资金去向问题,记者联系了省城某理财机构,该机构高级分析师王经理对记者表示,中介机构大都为自己打上了民间理财的标签,混迹在第三方理财的市场中。如果取得了合法的代售权,那资金就多半会通过理财协议的方式进入所代售的产品名下。例如,一般的保险公司会给中介公司授权某一种产品的代理权,或者授权某几种产品一段时间之内的代售权。“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这些机构就可以通过修改预期收益等手段篡改产品条目,改变产品实际信息。然后将募集到的资金再统一转入所代理的产品目录名下。“总的来说,只要他不告诉你真实的去处,你是很难甄别出来的。这也是当下保险代理机制的一个缺陷,很多保险公司直营直销的比较少,通常采取代理人制,而代理人的入门门槛又比较低,很多人的违规操作,加大了投资人的风险。”王经理表示。

  信托谨防民间集资

  针对信托产品的代理问题,记者咨询王经理了解到,信托产品情况要相对好一点,因为信托发行方一般都会采用代理机制,但由于信托项目是受严格管控的,如果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信托系统,相对的未知风险也低一些。“最为危险的一种情况就是私立的民间借贷模式的‘理财’产品。”王经理说道,“因为民间借贷毫无征询系统,投资人根本无法考证这种借贷的抵押资产是否在其他机构被重复抵押过。而且,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如果该项目并未收回成本,反而一再延期赎回,更有可能形成一种借新偿旧的‘庞氏骗局’”。总体来说,虚假理财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过度追求利益而违规操作造成的。

  钱去哪了是关键

  追求高收益和资产保值无可厚非,提高自身“免疫力”也刻不容缓。王经理认为,投资人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我们经常会对我们的客户进行定期的理财知识讲座,目的就在于普及他们一些理财要领和法律常识。此外,投资者也要对自己的资产有主权意识,即如果要参与理财,就要知晓资金去向。如果购买了代理产品,就要和产品发行方进行确认,确认内容包括产品基本信息、收益、期限以及合法的代理渠道有哪些。大型的理财机构的机制还是相当完善的,重点在于投资者不要轻信高息诱惑而选择一些小型机构,比如我们会定期邀请客户进行监督和参与运作,这些都是建立在相应实力上的。杜绝违规操作还需时日,所以投资人千万不要盲目选择小规模机构。”

  此外,广大投资人在签署相关协议时,特别要注意账户问题,即资金尽量不要划归到某一个人账户名下,协议中的代理方账户和转账账户须一致;对于大型理财机构中个人私自代售其他类型产品的情况,可立即向该公司或者相关机构举报并停止交易;在理财师向你推荐理财计划之前,可要求对方出示相关牌照或证件;对于陌生的理财领域,可前往省城内较大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咨询。总之,要做到钱生钱而且还能回到自己腰包,一定要知道它去哪儿了。 


(责任编辑:史博超)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