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就像一部惊悚悬疑大片,虽然高潮迭起,但罗生门式的剧情,让最不该被视作儿戏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虽然8月18日18时,光大证券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讲述了事件的起因,但董秘的前后矛盾,承认对冲涉嫌内幕交易,以及234亿说不清楚的“自有资金”,却让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引发市场质疑。
质疑
1
涉嫌内幕交易
光大证券公告称,8月16日,公司策略投资部按计划开展ETF套利交易,部门核定的交易员当日现货交易额度为80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光大证券在8月16日14时许才披露了自身问题。梅键的举动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在客观上,为光大证券争取了充裕的时间将风险敞口收窄。而光大证券确实也进行了如此的操作。证监会公告披露,光大证券于8月16日,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8月18日,梅键证实,光大证券是在买入现货后,放空股指期货。梅健强调此举并非操纵市场。他称加空是为对冲风险,是“国际惯例”。
也正因为有人知晓证券业的风控系统,认为误操作不可能,所以猜测所谓“误操作”实乃光大证券有意为之。而在事件发生时,光大证券全资子公司光大期货,在第一时间大幅增加空单7023手,这一单会让光大证券在期货席位赚35亿。8月16日中午,光大证券高层紧急开会部署了下午股指期货开空单的动作,市场人士认为,在消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擅用金融工具对冲减少损失,绝对算得上“内幕交易 ”。不过,在新闻发布会中,光大证券对“内幕交易”四个字绝口不提。
质疑
2
滞后处理有玄机
在“乌龙指”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光大证券发布公告称: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公司其他经营活动保持正常。
随后到18日18时前,公司再未就该事件向公众或是公司股东就任何细节进行澄清。即便投资者和媒体聚集在光大证券总部门口,光大证券也未曾出面。直到18日18时,在证监会公告初步调查结果后,光大证券高管终于愿意出面接受媒体的问询。但遗憾的是,获得提问资格的仅是光大证券高管“钦定”的少数媒体,大部分媒体被挡在了新闻发布会的大门外。这样的处理,让外界对这起事件更多了猜忌和怀疑,光大“背后有玄机”的声浪越来越大。
质疑
3
234亿从何而来
对于“乌龙指”当时成交的70亿元天量数字,公司董秘梅键称,是订单执行系统出问题,没有人想做70亿元,只想做8000万元,但两个系统出错,资金冲了出去,自动生成。账上根本没有230亿元。但根据证监会的公告信息,8月16日,光大证券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见于此,随后,梅键改口承认账上有230亿元,但强调,不是账户透支,使用的是自有资金,绝对没有海外资金,也没有信用交易。不过,鉴于前后矛盾言语的多次使用,相信,这个“自有资金”的信任率也不会有多高。
不过,这“234亿元”的自有资金从何而来?据记者调查得知,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光大证券所有部门货币资金一共250亿元,难道光大证券舍弃其他部门,全力扶持自营部门?250亿元自有资金就拿出90%给自营部门使用?如果情况不是如此,那这234亿元又是从何而来?光大证券能否拿出真实数据给予说明?
质疑
4
风险控制水平
对于这次“乌龙指”事件,证监会称,光大证券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上海证监局已决定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同时,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
但截至目前事发已经3天,在证监会已经做出整改决定后,光大证券仍没有找出责任人,令市场感到不解。梅键称,尚没有人因此事停职。而讽刺的是,在整个事件中,难辞其咎的光大证券内控合规部门,在2009年8月18日,光大证券成为券商IPO重启后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时,在证监会首次风控监管排名中,光大证券得分第一。其一部分原因是光大证券坚持了稳健的操作风格和严格的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