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大证券昨天发布的公告中,还原了8月16日的交易细节,公司策略投资部当天核定8000万元开展ETF套利交易。
9点41分,交易员发出了第一组买入180ETF成分股的订单,共177笔委托,不超过200万元。
10点13分,交易员发出了第二组买入指令,共102笔委托,委托金额不超过150万元。
11点02分,导致当天股指巨额波动的第三组买入指令被发出了,交易员的订单是买入177笔,不超过200万元。
但这第三笔订单离奇地变成了234亿元,并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
导致8月16日11点后,权重股出现集体异动,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内的众多权重股瞬间触及涨停,上证综指一度暴涨逾5%。
当天的11点07分,光大证券交易员通过系统监控模块发现成交金额异常,同时,接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问询电话,迅速批量撤单,并终止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的运行,同时启动核查流程并报告部门领导。
上海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光大证券的这一策略交易系统为今年3月开发,7月才上线的高频交易程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存在缺陷。光大证券的策略交易系统接到指令后,向交易所自动下单,拦都拦不住,最后拔掉电源,才让它停了下来。”
量化交易系统专家丁鹏昨天解释称:订单生成,交易系统一般会有一些参数,就是说在这个交易系统上线,然后公司会开会研究这个交易系统多少额度,设好之后,机器就会自动跑了。这个系统为了追求速度的话,可能采用了事后风险控制的方法。正常模式是进交易所之前肯定要经过一个风控模块的,但是传统的风控系统速度非常慢,所以可能采用的是一种事后风控。
专家:别拿高频缺陷当幌子
机器跑偏、系统问题,是否就是出现“乌龙指”的理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长期在美国从事量化投资的基金业人士告诉记者,国外对高频交易的压力测试和风控都十分严格。一般,高频交易只用于期货中。光大所做的是现货、股票交易,严格说不能算作高频。
这位专家认为,机器运转系统,但是一般来说人也要严格监控,所以总体来说高频交易的完成是人和机器结合。在下单前,对每一个股票未来几分钟的情况,公司都会有预期。当天交易出现问题,出现那么庞大的一个买单,无论是光大和上交易都没有发现异常,都没有及时对交易进行终止,这不能不说是交易制度风控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