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尚福林: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银行业监管模式

2013年08月05日 06:45   来源:学习时报   李玉梅 李红

尚福林

 尚福林

  记者:2003年4月28日,银监会正式挂牌成立,到今年,银监会成立十年了。回顾过去十年的工作,有哪些体会?

  尚福林:回顾过去十年的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必须坚持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的监管目标。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作为监管者,必须把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作为保护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进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保证;必须把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加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作为满足人民愿望的根本方向;必须把规范经营、合理定价、公平竞争和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赢得人民信赖的根本途径。

  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监管导向。百业兴则金融兴。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金融资源,才能筑牢发展根基;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多样化金融需求,才能与实体经济共同成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金融创新,才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必须坚持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银行业是管理风险的行业。银行业监管的一切法规制度、政策措施和行为指向,都必须立足于防范和化解风险,有效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既要关注微观经济运行和单体机构风险,又要监测宏观形势变化和银行业整体风险;既要推动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又要发挥逆周期监管作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必须坚持国际标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监管制度。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是持续提高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现实要求。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积极借鉴国际标准、良好做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完善监管制度和工具方法;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促进稳定国际金融秩序。

  必须坚持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银行业监管的专业性、技术性强,做好监管工作,需要有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必须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党性党纪、职业操守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调动工作积极性,造就一支素质高、纪律严、业务精的干部人才队伍。

  记者: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您如何看待银行业目前面临的形势?

  尚福林:当前,我国银行业仍处于比较好的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告诉我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银行业发展具有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的压力下,银行业面临的风险和困难逐渐增多,对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要求日益提高。

  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财政悬崖”尚未完全解决,世界经济低增长将成为常态。受此影响,我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和国际融资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区、行业的发展困难增加,银行信贷和投资风险将随之增大。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在这样的形势下,银行业前几年高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有可能逐渐显现,违约风险可能加大,部分领域、部分地区、部分机构不良贷款反弹苗头已经出现,银行体系风险的关联度、复杂性和隐蔽性逐步上升,守住风险底线的压力增大。

  从实体经济需求看。支持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的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在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过程中,银行业需要统筹兼顾,同时满足多重要求。既要支持扩内需、稳增长,保重点项目,增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又要支持薄弱环节、重组消化过剩产能和结构调整。

  银行业多年来资本消耗型、规模利差型的经营模式尚未根本转变,在战略规划、绩效考核、信贷管理、风险控制和危机应对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做更多基础工作,更需要我们坚持“两点论”和“底线思维”。

  记者:牢筑风险防线是银行业及监管部门的生命线,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银行业经营发展的永恒主题。面对当前的金融风险,中国银监会将如何应对?

  尚福林:今年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作为首要任务,做好金融风险监测、排查和处置工作。随着银行业规模扩大、业务增多,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都可能累积增大,必须高度警惕、严密布防,全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从当前情况看,特别强调防控好以下三类风险。

  一是严防信用违约风险。对于平台贷款风险,要继续执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政策。对于房地产贷款风险,要认真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房贷要求,加强名单制管理和压力测试,严格监管房地产信贷和其他形式的融资风险。对于企业集群风险,对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的企业,要推动建立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防止风险放大;对相互拖欠和相互担保严重的企业,要争取地方援助,稳妥化解风险;对因市场变化出现资金周转暂时困难但有市场、有效益的行业和企业,允许银行机构重组贷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合理介入,防止资金链断裂。对于产能过剩行业风险,要坚持“有保有压”,对通过淘汰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的,要在保障银行债权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实施信贷退出,支持信贷调整和依法核销。

  二是严控表外业务关联风险。对于理财业务,要严格监管产品设计、销售和资金投向,广泛宣传理财与存款的区别;要在销售中将风险提示放在首位,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要实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理财产品的分账经营、分类管理。对于代付业务,要强调真实贸易背景、真实受托支付、真实会计记录,全面纳入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管控之中。对于银证、银基、银保、银信等合作类业务,要严格审查合作者的资信实力、资金去向和风控措施,建立风险“防火墙”和风险代偿机制,防止风险转移到银行表内。

  三是严管外部风险传染。重点严管影子银行、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等风险向银行体系的传染渗透,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员工参与民间融资,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影子银行放大杠杆提供融资,禁止银行客户转借贷款资金。积极发挥部际联席会议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进一步规范融资担保机构,扎实做好综治考评、宣传教育和案件督导协调工作。关于影子银行问题,金融稳定理事会定义为“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我国的信用中介体系绝大部分都已纳入监管体系,总体上风险是可控的,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对这类机构和业务增强监管有效性,防止风险积累扩散和转移。

  记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赋予银行业的重要任务,对此银监会将采取哪些举措?

  尚福林:一是正确引导信贷投向。重点是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商业银行要单列年度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高贷款可获得性,拓宽服务覆盖面;加大涉农信贷投放,保持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加强夏季粮油生产和春播备耕等方面金融服务,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家禽养殖企业及相关收储行为给予信贷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持续深入推进支农服务“三大工程”(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阳光信贷工程和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更好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作用。此外,积极支持消费、产业升级、绿色环保和外贸等重点领域,做好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鼓励审慎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推行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方式。二是规范贷款资金使用。严格贷款用途管理,坚持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防止挪用、转借和改变用途,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三是合理确定服务价格。积极督导银行业按照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原则,合理定价、规范收费,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切实制止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和不合理收费行为。综合发挥外资银行和信托、财务、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支持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推动降低融资成本。

  记者: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发展转型的工作正在展开。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项工作的总体思路。

  尚福林:一是积极推进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和商业银行机制改革,提高集约经营和服务水平。在保持县域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信社转制为农商行,成熟一家改制一家。鼓励农信社和农商行下沉服务网点;推动省联社逐步淡出行政管理职能,不得违规抽调资金集中使用,不得牵头组织非涉农社团贷款。按照商业可持续和“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居民”原则,允许城商行在辖内和周边经济紧密区申设分支机构,但不跨省区,抑制盲目扩张冲动,同时要推动历史风险的真正化解,对改制时的不良资产处置情况进行反检评估;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网络,强化社区金融服务。深入研究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优化海外布局。二是推动加快经营模式转型。以稳步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为契机,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改进IT和绩效考评,科学设定经营目标和考核指标,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优化存贷款品种、结构和质量,加强利差管理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同时,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广泛开展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和“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三是鼓励审慎开展金融创新。引导银行业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研究推广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方式。推进扩大信贷、租赁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加快资本工具创新进程。四是探索创新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发起设立和现有机构的重组改制,加强村镇银行的经营评估和风险监管,做到能进能退、风险可控。


(责任编辑:蒋柠潞)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