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争饮民营银行“头啖汤” 风险自担有“三途径”
摘要:最近,民营银行已成为金融业最热的话题之一。各地民间企业都纷纷振臂高呼,希望政策尽早落地,希望能抢得“头啖汤”。有消息人士透露,银监会已经召开座谈会,探讨民营银行的相关制度安排。各方探讨的核心是,如何坐实“自担风险”。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指出,要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后,具备三种能力:一是较强的风险管控能力,二是较强的风险化解能力,三是有承担风险的资本实力。
小编点评:民营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按照市场的需求,正确引导民间借贷方向,让民间资本尽快进入金融领域,服务实体经济。而随着决策层对设立民营银行的态度日渐明朗,民营资本进军金融业的政策障碍正逐步扫除。
派遣工问题待解 同工同酬让银行面临艰难选择
摘要:今年7月1日,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版劳动法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并且要求用工单位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和比例。至此,数十万派遣工走到了命运的转折路口,银行更是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全部转正,人力成本增加过高,但是如果把劳务派遣工清理掉,人手又紧缺,更何况部分银行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在发酵。
小编点评:只有银行业领导者首先作出表率,提出切实可行的派遣工用人比例,才能逐步向“同工同酬”的愿望接近。
利率市场化会让我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吗?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出台新政,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这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一步。而一段时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已经成为许多普通老百姓理财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任何理财产品都存在风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之后,理财产品也会有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怎样安全地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小编点评: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为了吸纳更多存款会提高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为留住贷款优质客户,也会适当降低贷款利息。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于存款人和贷款人来说都是好事,只是银行坐享其成的日子将越来越少了。
7月新增贷款料不足7000亿 境外融资逐渐升温
摘要: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四大行当月的信贷投放总量仅2100亿元左右,接近今年2月的较低水平。业内人士普遍推断,7月银行业新增人民币贷款可能仅6000多亿元,不足7000亿元几乎已成定局。虽然央行前日通过7天期逆回购操作,向货币市场注入170亿元人民币,但这五个月来信贷最低投放似乎还是在人们意料之中,随着未来信贷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银行对于市场的审慎,企业获得融资的成本将进一步升高,转战境外市场获得资金或许不失为一条捷径。
小编点评:7月实体企业的信贷需求依然偏弱,受制于财政缴款及同业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存款大幅负增长,从而导致贷款投放逐渐放缓。
发改委将出台新版银行收费指导价 治理高收费
摘要:由于收费不透明、定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商业银行的多项收费项目屡遭诟病。近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公开表示,将进一步清理取消银行业不合理的收费项目,治理高收费行为,抓紧修订发布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目录,并加强涉企收费秩序的整治规范。
小编点评: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竞争不够充分,所以价格中很容易形成银行的主观意志。如果政府对更多的收费项目给予指导,客户对银行的误解就能更少些。
银行高管"限薪令"再细化 资产质量成“硬指标”
摘要:日前,银监会正式发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称如果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或盈利水平明显恶化,监管指标没有达到监管要求,或者出现其他重大风险,将严格限定高管绩效考核结果及薪酬。值得关注的是,银监会并未对银行高管薪酬与资产质量挂钩提出明确的量化标准。但业界普遍认为,考核资产质量主要还看风险的控制,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案件风险率、杠杆率等都将是“硬指标”,如果其中出现一项未达标,都将影响高管的薪酬。
小编点评:此次“限薪令”虽然再次进行了细化,但如果不加以严格监管和增加处罚的力度,“限薪令”恐怕仍管不住高管的天价薪酬。
上期回顾:贷款利率放开首周各行均无动作 银行间资金再紧张
请点击查看更多“财经7日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