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民营银行玻璃门将被打破 制度顶层设计不可少

2013年07月09日 09:18   来源:深圳特区报   

  近段时间,国务院多次提出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专家认为,民营银行这扇多年的“玻璃门”将被打破。

  “玻璃门”即将打破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并由银监会牵头,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具体落实。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于动员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促进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激发金融机构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我国构建和完善健康的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知名经济学家辜胜阻表示,发展民营银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民营银行是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垄断,硬化商业银行预算约束的需要。其次,民营小银行可以缓解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再次,发展民营银行是引导民间借贷发展,遏制借贷冲动的需要。最后,发展民营银行是优化银行体系结构,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

  实际上,关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银监会去年5月底曾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对于民营企业参与城市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适当放宽到20%以上;在市场准入方面,要求各地监管机构,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合规的小贷公司可改制成村镇银行等。

  同时,最近两个月,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两度重申“尝试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对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民营银行门槛将降低,“玻璃门”将被打破。

  三大顾虑需消解

  据了解,1996年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已摘走了全国首个民营银行的招牌,但迄今为止,除了少数民营资本参股商业银行外,再无第二家民营银行。对于民营资本来说,这一市场还存在着许多“天然屏障”。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成立民营银行仍存两大阻力:一是政府和监管部门怕民营银行发生道德风险难控制,审批进展缓慢;二是银行业怕民营银行分抢垄断利益蛋糕,千方百计阻止。

  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是民营资本的顾虑。“如果将民营银行的业务范围仅仅限定于农村农业或小型企业,那么民营银行的利润过低,而成本又高,经营将会很艰难。”湖北某小额贷款公司总经理刘杰说。

  此外,有人对民营银行持续的经营能力表示担忧。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民间资本虽然体量大,资本雄厚,但金融业运营管理能力欠缺,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民营银行的成本可能急剧增加,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存款保险机制,一旦民营银行倒闭,后续损失和风险将难以估量。

  制度顶层设计不可少

  业内人士认为,支持民营资本设立银行,首先应进行金融改革顶层设计,有序推进银行破产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政策法规上营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说,要出台清晰、透明的准入标准,对民营银行经营方向进行制度安排,有效规范、约束其行为。

  前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建议,应选取那些经过数年市场考验、做得规范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升格为民营银行。这样审批相对容易,风险比较小。而不是平地拔起式地捧几个民企大老板组建银行。

  “设立民营银行不可一哄而上,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先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开展试点,可以先开办村镇银行或者设区银行,以中小企业或县乡地域为对象,逐步向大中城市、大型企业发展,这也有助于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董登新表示,监管部门应科学界定民营银行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消除制度障碍和现实阻碍,让民营银行不被经营困难挡住,能够逐渐成长为我国金融体系一支重要的力量。

  (据新华社武汉7月8日电)


(责任编辑:韦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