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平安人寿5月份的新单保费收入很满意,集团对我也很满意。"
6月25日下午,平安人寿董事长李源祥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以此乐观回应较早前"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下滑"的消息——按6月20日中国平安( 73.19,-1.07,-1.44%)(601318.SH,2318.HK)在香港、上海两地市场发布的2007年5月保费收入公告,平安人寿5月保费收入较去年同期下滑10.37%。
李表示,公告中出现的保费收入下滑现象主要缘自去年同期该公司调整会计准则的影响,而实际的情况是,平安人寿在5月依然保持了一季度的快速增长。
但不可否认,加息与股市火爆对银行保险的销售带来了压力。李透露,平安人寿的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已进入保监会的审批阶段,相信不日重出江湖。
会计方法调整
按公告披露,2007年前5月,平安人寿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345.51亿元,对应5月保费收入70.22亿元,较上月环比增长10.53%。这一数字,在今年已公布数据的前5月中,仅次于寿险公司往往出现"年初效应"的1月(75.74亿元)和"季末效应"的3月(73.83亿元)。
然而,该月的保费收入却出现了10.37%的同比负增长。其背景是,是时正值中国A股火爆高峰,包括该公司最大竞争对手中国人寿( 43.41,-1.12,-2.52%)(601628.SH,2628.HK)亦出现保费增长放缓的现象。
于是外界普遍认定,目前已将城区作为主战场的平安人寿,成为股市分流战中首当其冲的对象,其潜在保费收入被资本市场强劲分流。
但李源祥所掌握的内部情况却是,5月份平安人寿继续健康成长。
"这是因为我们在去年5月调整了保费收入的统计口径。"李源祥透露。
在这之前,平安人寿沿用内地保险界传统的基于现金流的保费统计方法,即所公告的某时间区间保费均是该时期实收保费。而对于旧保单缴费期已到,保险责任依然持续,却因两个月缴费宽限期而未实际到账的应收保费则不在公告之列。
但按中国保监会关于偿付能力的最新规则,应收保费应被与实收保费一并计入寿险公司当期保费。海外保险界所指的保费收入即包括这部分应收款,中国人寿也已在上市之初转用了这种统计口径。
2006年5月,平安人寿开始按权责发生制启用这一新的统计口径形式,即在原当月实收保费的基础上累加了当月应收保费变化。
"当月应收保费变化是用期末应收保费减去期初数,而去年5月开始统计时,期初数是0,那个月的保费自然就多出了一大块。"李源祥解释。
按记者统计,2006年5月,该公司公告的当月保费收入为78.34亿元,不仅较上月环比上升42.28%,也是该公司自2006年至今单月保费收入"最高"的一个月。
至于平安人寿今年5月实际保费收入增长如何,李源祥则以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之由拒绝透露,只表示"撇除这一块,今年平安人寿是稳步增长的",而"5月份与一季度的增速差不多"。据中国平安一季报,平安人寿今年首季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速高达26.49%。
投连险即将复出
尽管在"是否有钱流入新业务"这一寿险公司稳步发展的试金石上,李源祥认为平安人寿趋势向好,但他也坦陈,该公司在股市的火爆中亦受到"稍微压力"。
李表示,股市的分流主要出现在银保领域,
"好在平安现在的银保业务占比不是很高。"李源祥介绍,目前受冲击最大的是万能寿险产品。在鼓励银保、代理人渠道多卖期缴产品的同时,目前平安人寿正针对此积极开发应对新品。
李透露,接下来平安人寿要祭出的杀手锏,将是投连产品,尤其是外币的投连产品。
事实上,面对资本市场及加息周期的压力,如太平人寿的中资公司已在日前加入投连阵营,这一被中资寿险界忌讳如深数年的产品大战已然硝烟弥漫。
巧合的是,新加坡市场销售的第一款投连产品正是时任新加坡金管局官员的李源祥批出的,而他之前服务的英国保诚在亚洲地区所主打的也是投连产品。以此经验,李源祥对曾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巨大波动的投连产品有着自己的认识。
"投连险的风险主要在于误导。"李源祥认为,平安近几年在万能险的销售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而投连险与万能险在很多方面很像的,都很透明,如每月公布账户和很好的弹性等。未来平安投连险的销售将与万能险一样做到100%电话回访、给客户详细介绍产品的光碟、使用通俗条款等。更重要的,平安人寿将在每个销售环节都通过电脑生成的标准建议书,将投联险的保费、保额、账户价值、退保后账户影响等事项对客户进行详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