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没责任也受罚 交强险"无过错赔偿"条款犯了"众怒"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6月04日 07:22
崔 鹏
    近日,北京德润律师事务所的刘家辉律师正在组织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交强险征集听证授权委托书活动,矛头直指交强险的“无过错赔偿”条款,这一活动得到全国很多车主的支持。这让交强险在经受了“是否存在暴利”的质疑之后,再次被抛到了风口浪尖上。

    疑问

    没责任也受罚

    ●挨撞的人掏钱,肇事者获赔。老百姓不能理解:咋有这么不讲理的“规定”

    “如果不是去年经历了一次交通事故,我甚至都不会知道交强险有这么一个‘荒唐’的无过错赔偿条款。”刘家辉说。

    “去年11月25日,我驾车从海淀区白石桥往魏公村方向中速正常行驶时,在没有任何预兆和防备下,被一辆右拐弯的车撞击,造成我车右后侧损伤。经交警部门判定,我无责任,对方负全责。但在理赔的过程中,定损员却说按‘交强险’无责方赔偿限额的有关规定,不是对方赔给我400元,而是我赔付给对方400元钱。我一点责任没有,交强险竟然让我赔偿他损失,这真是太令人费解了。”

    无独有偶,上海的董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奇遇”。今年3月份,一人骑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过快,把对面正在开摩托车正常行驶的董先生撞倒,摩托车车镜及其他部位均有损坏,自行车损坏不严重。自行车主本想给董先生200元赔偿,可在这时恰巧交警过来了,让董先生赔自行车主100元,而自行车主不用赔,理由是摩托车是机动车,无责任也要赔付自行车。董先生感到非常愤怒,“天下哪有这个道理啊,难道就活该我倒霉?!”

    如此种种的费解与不满,都是交强险里所规定的“无过错赔偿”条款惹的祸。根据自去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若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无论另一方是机动车、非机动车或是行人,没有过错的一方也要向对方“赔偿”400元限额内的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的无过错赔偿限额则是10000元。记者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了解到,像刘律师和董先生这样的遭遇并非个别情况,对“无过错赔偿”不满的客户非常多。

    焦点:

    “无过错赔偿”该不该泛化

    ●生命无价,实行对人身伤害的“无过错赔偿”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尊重;财产权却无强弱之分,应该得到平等的保护

    “无过错赔偿”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议?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逻辑矛盾——明明没有过错,却要承担责任,为什么会出现在交强险条例之中呢?

    对此,保监会之前曾经做过解释。保监会认为,“无过错赔偿”条款是秉承了上位法的立法原则。交强险条例关于交强险赔偿原则的规定,是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即“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据此,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不论被保险机动车在交通事故中是否有过错、或过错程度有多大,只要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及财产损害,保险公司都要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内负责赔偿。

    但这一解释只是表明无过错赔偿条款的法律依据,并没有真正回答车主们的疑问:为什么明明没有过错,却要赔偿对方的财产损失?这就涉及到对“无过错赔偿原则”这一关键概念的理解。自19世纪以来,现代工业在为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加剧了工业灾害、交通事故等问题,在这一类事故中,存在着难以界定过错、难以要求受害人举证等问题,若受害者为弱势一方,则可能因举证困难而导致败诉。同时,基于“有损害必有救济”的补偿观念,许多国家立法确立了特殊领域的“无过错赔偿原则”。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教授说:“从历史发展和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看,针对人身伤害的‘无过错赔偿’原则是值得肯定的,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实行对人身伤害的无过错赔偿体现了社会对于生命和人权的尊重。”

    “但是,财产损失却不适用于无过错赔偿”。郝演苏认为,与生命相比,财产是可以再创造的,在保护层面是处于下一层的,如果将财产也纳入进来,其涵盖的范围就过于广泛了,将会给社会管理、保险公司等带来极大的运行成本。目前交强险的规定实际上是对“无过错赔偿原则”的不当运用。

    刘家辉也指出,对于人身伤害的“无过错赔偿”,从人道主义救助的出发点来看是值得认同的。可财产权从法理上讲是平等的,没有强弱之分,没有任何人的财产权可以凌驾于他人财产权之上,不同所有人的财产权应得到平等的保护。

    据了解,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也实行“无过错赔偿”制度,但具体做法与我国则并不相同。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实行这一制度,但仅仅针对人身伤害,并不包括财产损失;美国有13个州实行“无过错赔偿”制度,这是因为他们的诉讼成本非常高,想将事故尽量限制在保险这一层面,而我国的诉讼成本相比起来非常低,很难排除车主的骗保行为。

    期待:

    及时做出调整

    ●如果上位法“道交法”不作调整,无过错赔偿原则的尴尬仍将继续

    “无过错赔偿”原则,其初衷是通过国家的介入来实现整个社会的风险分担,为受害人提供一个社会最低可能的安全保障,这值得肯定。但若将这一原则泛化运用,就会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行。

    记者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虽然目前相关数据未能完整统计,但是随着车主、交警对这一条款了解的增多以及诸多复杂交通事故的结案,可以预见,“无过错赔案”在大量增加,保险公司遭遇“骗保”的风险也逐步提高,交强险的业务风险正在积聚。

    “无过错赔偿”也加重了投保人的负担。据了解,交强险实行的是交叉理赔制度,即一方事故车辆的损失要通过对方车辆的保险公司获得赔偿,如果两辆车不在同一家公司投保,则双方车主需往返两家公司之间。这会使车主在理赔上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各方面的成本。同时,随着理赔事件的增多,保险公司赔款额和费用都在增加,交强险的费率很难降下来。此外,由于交强险秉承“无过错赔偿”,而商业责任险按有过错赔偿,致使两个险种“两套机制”,很难像国外那样合并承保,这也加重了车主的保费负担。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系教授庹国柱认为,将责任保险“强制化”,目的之一是用保险这一经济杠杆来管理交通,提高行人和车主的安全意识。然而目前实行的无过错财产赔偿制度却在一定程度上“南辕北辙”,不仅没有有效地惩戒肇事者,还有可能诱发旨在骗保的交通事故,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管理成本。如果交强险继续坚持财产损失的无过错赔偿的话,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专家纷纷指出,“无过错赔偿”对于保险业发展、投保人利益和道路交通安全建设的阻滞效应已显而易见,“道交法”第七十六条应当及时做出调整。

    据了解,刘家辉的“征集听证授权委托书”活动又有了新的进展。截至目前,已有292位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车主向她提交了授权委托书,她表示将会在6月10日前,向北京市一中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保监会在合理期限内对“无过错赔偿”规定举行听证。而保监会也曾表示将在今年7月1日交强险实施一年之后,就已经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一定的调整。交强险的“无过错赔偿”条款将何去何从,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人民日报
数据载入中...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