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应中国保监会的邀请,发布了一个题为《公私医疗保险合作,改革中国卫生体系》的报告,建议将政府与保险公司结合的模式应用于中国的新医改。这是境外的研究机构对中国医改的建言,在肯定商业医疗保险市场高效性的同时,也对医药业界提出了新的思路:商业健康保险这种在许多国家的医疗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制度,在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中究竟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而适用于中国医改的保险体系应该有哪些特点?
重新定位
毋庸置疑,将来随着新医改方案逐步在全国推进,必将带动商业医疗保险的重新定位,也会吸引众多国际保险公司的加入。
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会影响健康保险的发展;健康保险可以弥补社会医疗保险供给的不足,丰富和完善整个医疗保障体系。
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报告中提出以“公私合作”体制来完善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
首先,中国应发展一个多层次的医疗保险机制,并明确每个体系在整个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建立风险共享的改革模式,即包括医院在内的医疗机构、患者以及承保人(包括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以此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不合理的医疗索赔。
最后,政府应利用商业保险业内的专业知识和第三方管理机构的经验及商业本能,提高整个医疗保险体系的专业化运作水平。
保险业界人士表示:医改中如果能够明确基本社会医疗保障覆盖什么,什么留给市场、让商业健康险来发挥作用,这对医疗保险的重新定位非常重要。
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指出:“医疗保障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险应各自发挥优势资源,实现多种保障目标。在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中,社会医疗保险按照‘广覆盖、低保障’原则,重点解决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体现社会公平;商业健康保险以个人和企业筹资为主,按照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现服务与效率。它们应该职责明确,边界清晰,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沙特模式?
之前在对中国新医疗保障体系的争论中,业界都认为应该借鉴各国成功的经验,于是有卫生部门青睐“英国模式”、社保部门偏爱“德国模式”、保险行业探索“美国模式”之说。尽管有关部门对“模式之争”的说法进行了否认,但中国式医改的路径究竟应该如何设计?
业内人士介绍:沙特阿拉伯的公共医疗体系目标是面向沙特国民全面保障,但政府对占总人口25%的外籍人员提出必须购买商业保险,这为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解决了外籍人员的医疗问题。这一模式也许对于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专家认为,推动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关键要有专业化的经营理念和技术,而这正是目前健康保险发展的“软肋”。所谓专业化经营,即设立独立的核保、理赔、精算、定价系统,目前我国健康保险60%~70%的业务是附属在寿险系统中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健康保险定价及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而服务做不好的原因。没有专业的技术优势,也就难以在与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合作中掌握话语权。 (来源:医药经济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