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投资大为放开,造就金融版图中保险新势力的崛起,也凸现风险和内控管理亟待补牢
保险公司在投资领域的“苏醒”,注定要成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股权市场的重大事件。
2006年,仿佛一夜之间,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集团)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保险业,迅速成为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机构投资者。伴随着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的回归A股,保险新势力的崛起更令人为之瞩目。
与此同时,警钟亦在2006年敲响。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违规投资事件被披露,对于保险业而言显然并非个案。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风险控制等基础性问题,才是2007年保险业“更上一层楼”面临的真切问题。
混业新格局
2004年9月,中国人寿未能在建行股份公司挂牌前获得国务院关于保险公司可以入股银行的批文。此后,中国人寿再也没有错过类似的机会。
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徽商银行到广东发展银行,中国人寿在银行业的股权投资已超过200亿元,平安保险在银行业的投资也超过100亿元。据统计,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投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A股合计188.9亿元、H股125.1亿港元,分别占中国银行A股和H股的23.2%和5.8%,占工商银行A股和H股新发行量的30.5%和6.8%。
更多嗷嗷待哺的商业银行,开始把中国人寿视为潜在投资者。据悉,摆在中国人寿投资部案头的项目报告不胜枚举,如民生银行、广州市商业银行、珠海市商业银行以及准备筹建的北部湾银行等。业内人士提到未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引资时,也常常提及中国人寿入股的可能性。
“珠海市商业银行的项目是花旗银行介绍来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尽职调查。”中国人寿的一位人士称,“投资部做股权投资的只有几个人,我们正在扩招。”
事实上,保险公司并不甘于成为银行的财务投资者。2006年,保险公司在银行收购方面也颇有斩获。经过漫长的谈判,中国人寿以56.7亿元入股广东发展银行20%,与花旗银行等并列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两个席位。
平安保险虽然未能入股广发行,却以49.1亿元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2006年9月间,平安又洽谈入股深圳发展银行,期望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未果。此后,中国人保也曾提出入股深发展的意向。
记者从银监会获悉,银行监管当局对保险公司控股银行有所顾虑,认为保险公司入主并不能给银行带来多大增值。但保险公司方面显然不会放弃这种努力。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即多次表明发展银行业务的长期打算,“保险、银行、资产管理是平安的三个支柱,要做到平衡发展至少需要十年的努力,因为国内还有市场准入的要求。”
2006年10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明确了保险公司入股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条件。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提出,将继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其中包括探索投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目前,中国人寿和人寿集团已经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平安保险旗下早已拥有平安证券。据悉,中国人寿还有意入股其他证券公司。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获准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还没有直接投资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中只有华泰证券一家入股江苏银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的强势出击,已使保险公司抢先一步进入混业经营的态势十分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