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必读:为出境游"游"得尽兴 旅游保险不能不买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2月07日 09:13
张文绩
    临近春节,上海市民出游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据报道,由于市民出游东南亚各国及我国港澳地区购买珠宝玉石受骗上当事件急剧增多,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市民出行购买珠宝玉器千万要擦亮眼睛。如何能使那些出境游的市民在长假期间既能“游”得尽兴,又能更好维护自己的权益,让自己“花”得安心?  

    1、提防“超低价”合同

    旅行社的选择是一次旅行是否完美的首要前提。不过旅游业界人士都认为,旅行合同的签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在挑选餐饮标准、航班班次、航空公司、住宿酒店等级、领队素质以及所包含的门票等旅游项目时,都不应该太过贪图便宜。“不正常”的低价格,往往是以牺牲服务质量为代价的。

    根据以往对旅行消费的投诉情况看,目前旅游合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零团费”、“负团费”

    以“零团费”、“负团费”报价的旅行社,往往会为逃避责任而在旅游合同中做一些手脚,比如对旅行社应承担责任的条款进行模糊化,而对免责条款则一再扩大。

    “无合同”

    有的旅行社有意不与消费者签订旅游合同,而是以具体的行程安排来代替合同,以至于不少消费者只关注行程安排而忽视了旅游合同的保障。

    “无发票凭证”

    有些旅行社只给消费者一张收据,一旦发生问题之后,消费者因为没有正规的发票和完整的合同而投诉无门。

    “合同违约”

    一些旅行社在与消费者签署了合同之后却在旅行过程中不兑现,或者随意降低服务等级标准,或者增加自费项目或购物次数,有的甚至变更旅游线路等。

    高手支招:以上几种情况在跟团旅游、尤其是境外游时发生得较多,因此在出行之前签好旅游合同很重要。

    春秋旅行社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消费者拿到合同之后,不要急于签字,首要工作应该仔细阅读合同上的各项条款,对里面提到的人身财产保险、旅游时间、地点、交通、路线、景点、门票、住宿酒店或宾馆、餐饮标准等细节都要一一确认。尤其对行程安排以及违约责任方面要逐字逐句地阅读,一旦发现对消费者明显不利的条款,可以有权要求增改。只有在对合同内容确认无误后,才可以签字和交付旅游费用,并要求对方出具正式发票。

    2、旅游保险不能不买

    记者从沪上几家保险公司了解到,近年来的海啸、空难等事件发生后,出境游的市民投保数量曾经一度明显增多,但是不久之后这种现象又逐渐趋于平静,这说明国内游客们的保险意识还比较淡薄。

    据了解,在日本,购买旅行保险的比例为90%,在中国香港地区这一数字达到了50%。

    友邦保险公司保险顾问朱先生表示,旅游保险除了旅行社强制购买的责任险之外,个人还应再根据自身情况购买其他不同的险种。尤其对出境旅游的游客而言,毕竟身处国外,出现意外的变数更大,所以购买保险也能给自己多一份保障。

    现在沪上各保险公司推出的旅游保险种类比较多,条款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以把旅游保险能提供的保障归为三类,救助保障、人身伤害保障以及财物损失保障。

    高手支招:游客在买旅游保险时,要看清楚保险责任涵盖哪些内容、保障时间以及金额。对出境游的人们来说,有境外救助功能的保险就非常实用,一旦游客遭遇险情,可以拨打电话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选择旅游意外险的游客们,建议考虑增加意外医疗内容,使保障更为完整。有的市民喜欢采取自助游的方式,对此朱先生认为,这部分游客应在出行前选择对人身安全和财物有更多保障的险种。

    3、消费利器——信用卡

    到境外旅游,除了领略不同国家的民俗风情之外,购买一些当地的礼品和纪念品也是旅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去欧洲、东南亚或者香港的游客,所购买的物品相应更多一些。

    不过,银行理财师提醒正“蠢蠢欲动”的出境旅行者们,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出境游而兴奋的同时,不要忘了做好出境前的支付准备工作。“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出国旅游时应尽量避免携带大量现金,最好申请信用卡作为最便捷的支付工具。”

    如今在各出境游旅行团出行前,旅行社都会叮嘱游客不要带过多现金,尽量刷卡购物。于是,不少游客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到国外旅行到底带多少现金合适?

    有丰富经验的业内人士建议,游客出境游只需要备好付服务小费、购买饮料、水果和路边纪念品等零散消费的现金即可。比如,欧洲游每日小费大约5欧元,那么参加欧洲10日游的每位游客,随身携带的用于小费支出的现金500欧元就可以了。国外消费场所都接受银行卡业务,所以大宗消费都可以通过刷卡进行。

    高手支招:据了解,目前中国银联卡已经顺利开通了20多个国家的受理业务,其中包括在中国港澳地区、东南亚的新马泰、日韩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携带银联卡出国正变得越来越方便。

    使用银联卡支付的好处是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兑换当地货币,如欧元、英镑等,而无需“转道”美元进行双向兑换,这样可适当减少外汇兑换手续费,为持卡人省钱。

    不过,虽然银联卡在国外的受理网络开通了不少,但覆盖面暂时还比不上万事达或VISA这两种国际卡,因此游客们应该再配备一张其他的信用卡以备不时之需,现在国内银行发行的双币信用卡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信用卡提现,因为提现不但要支付高额手续费,一旦透支取现还要支付将近20%的透支年息,花费比较大。

    4、境外购物问清能否退税

    所谓的“奸商”,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人们在境外购物时,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个别商店会采用利诱手法促销,用不诚实的销售手段,游说消费者买该店推销的货品;有的导游甚至会与当地商店暗中达成协议,让游客们购买该店的商品,自己从中收取回扣。

    所以,游客们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应该选择明码实价的商店挑选商品,然后还要比较同类商品市场价格、了解商品特点、查明售价包括的配件,再检查商品是否完整无缺,最后再做购买决定。

    需要注意的是,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购物时要特别当心假冒伪劣商品。选购金银首饰、宝石制品等高价商品,不能只听信商家可退可换的承诺,一定要在自己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鉴别,或让懂行的人士帮助识辨真假。

    在国外一些商户消费,回国是可以享受退税政策的,这恐怕许多人都不了解。一银行理财师提醒消费者,在刷卡消费时,就应该问清楚当地的商场是否提供退税。比如到德国等欧洲国家,若在当地有“GLOBALRE-FUND”(环球退税)标志的商店消费购物,就能享受回国退税。

    高手支招:游客在这些商店购物后,只要获取其退税支票和购物收据,然后在离开欧盟最后一个国家时在退税支票上加盖海关图章,回国后就能获得商品价格15%—20%的税款返还金,这对国内消费者而言可是一笔不小的折扣。

    游客回国后,只要在有效退税期内,携带本人身份证明、护照、退税支票、购物收据到银行即可办理现金退税,收取美元或人民币的现金退税额,或通过指定银行账户收退税。不同的银行会有不同的退税方法,出国前持卡人务必向自己的发卡银行咨询清楚。

    ■链接

    出境游:四种携带外币的方式

    携带现钞优点:使用最方便,手续也最简单。

    缺点:兑换时,现钞的牌价比现汇低,换的越多亏的越多。现金安全也是个问题。

    建议:短期境外旅行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旅行支票优点:在很多场合可直接使用,面额较高,没有使用限期。

    缺点:购买手续费一般1%左右;在境外消费时,可能要收手续费;剩余部分回国兑换时,还要扣除一部分费用。

    建议:和少量现钞结合,非常适合旅游时使用。

    国际信用卡优点:安全,可透支,方便。

    缺点:申领时间长,审查较严格,手续比较麻烦。根据申请者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情况,还要缴纳一定保证金和手续费。

    建议:如果经常出国,或者长时间在不同国家旅行,一定要办理国际信用卡。偶尔的短期出境旅行,则没有这个必要。

    银行汇票优点:手续费最低,币种和金额可以任意选择,见票即付。

    缺点:直接消费使用,如果当地没有开立汇票银行的分支机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可兑现。

    建议:适合于长时间、目的地较单一的旅行,或者需要携带外汇的数额比较大的时候使用。由于灵活性比较差,不建议普通的跟团出境旅行采用这种方式。(上海金融报)
 
来源:中国经济网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