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期货 > 期货滚动报道 > 正文
 
专家建议:先推融资融券类买空卖空机制再推期指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7月26日 10:03
周松林
    去年初中国证监会曾推出关于融资融券制度的征求意见稿,但至今没有下文,而推出股指期货则已如箭在弦上。有专家认为,在没有建立现货市场的融资融券买空卖空机制的情况下推出股指期货,可能导致股指期货市场不具有完整的套期保值功能,市场参与者将以投机者为主。

    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系教授杨朝军日前表示,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的科学路径选择,应该是先引入买空卖空交易机制,在此交易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在交易产品上才能引入股指期货。他建议今年10月份先推出买空卖空交易机制,具体进程为先推出50只股票进行买空卖空,然后再分步推出100只、200只成份股进行买空卖空。明年上半年推出股指期货。

    杨朝军表示,买空卖空信用交易机制是资本市场的基础建设。国际市场大多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先引入买空,然后再引入卖空。因为买空有助于纠正市场的极度低迷。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启动,实际上就是得益于买空机制,首付30%的钱,可以借70%的钱来买房子,许多民众因此都参与买房行列。2005年股市还相当低迷时,我们曾提出尽快引入买空卖空制度,并建议先推出买空。2006年国务院和证监会推出了买空卖空机制的征求意见稿,但是现在没有下文,可能是管理层觉得股票市场好转了,迫切性不强了。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机制是市场的基础设施。

    杨朝军认为,成熟市场的实践证明,买空卖空交易机制并不会被滥用。它的功能类似于核武器,放在那里有威慑作用,但并不会经常被使用。香港市场整个成交额里面,买空交易只占了3%左右。而一般来说,买空机制的运用远大于卖空机制的运用。比如2003年台湾市场卖空占交易额比例为3.3%,而买空占到41%。实际上中国A股市场上也存在买空行为,只不过处于地下,是双方直接交易,如果使之合法化,放到台面上来,有助于通过规范化的经营来防范金融风险。

    杨朝军最后强调,现货市场上的买空卖空机制是股指期货成功运作的必要前提条件。如果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做空头,在现货市场却不能做多头,或者相反,那么这个市场只能是投机的市场,鼓励人们来参与投机,却达不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如果股票指数发生大规模波动,股指期货会被继续做空,最后市场变得不可收拾。1987年美国股灾并没有在美国引发太大的问题,却导致香港崩盘,带来了很大伤害,就是因为香港先推出了股指期货,却没有买空卖空机制。国际上成功的经验都是先有买空后有卖空,先推出买空卖空交易机制再推出股指期货。
 
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新闻
 ·多头全线爆发仿真期指大幅上涨 做多思维仍不变 ·期指推出究竟是利多还是弊多? 未必加大市场波动
 ·期货"大佬"瞄准期指高端市场 先发优势逐渐显现 ·期指以小搏大 控制自己的心态
 ·期指仿真交易频为大跌预警 期指现指关联性加强 ·"牛皮市"期指套利正当时 "期现套利"实例解析
 ·注册资本达1.5亿元 中信建投积极备战股指期货 ·期指仿真放量跳水 预示市场继续看低远期走势
 ·资金管理:期指盈利三法宝之一 ·期指大幅下挫 或将继续下跌
   请发表您的看法  目前已经有条评论
  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经济网新闻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经济网发表的言论,中国经济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
   

閸忓厖绨紒蹇旂ス閺冦儲濮ょ粈锟� - 閸忓厖绨稉顓炴禇缂佸繑绁圭純锟� - 缂冩垹鐝径褌绨ㄧ拋锟� - 楠炲灝鎲¢張宥呭 - 閸欏鍎忛柧鐐复
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冿拷 © 閻楀牊娼堥幍鈧張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