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基金 > 首页 > 基金要闻 > 正文
 
股票基金杠杆交易暗流涌动 "借短投长"埋下隐患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1月08日 13:38
张哲
    “借短投长”埋下流动性隐患 股票基金杠杆交易暗流涌动

    “放大”操作骤然升温

    事实上,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或者交易所回购市场进行融资,对于基金公司解决短期流动性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法规也都明确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可以进入,《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规定: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可以申请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购买债券、债券现券交易和债券回购业务、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债券回购的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40%等。

    业内人士表示,放大交易起先只是广泛被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应用。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通过回购融资“借”来的资金投资债券。这种做法虽然对基金流动性有一定正效用,但相应的“杠杆风险”也一度发生过。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为追求高收益,回购杠杆放大操作曾一度被发挥到极致,甚至有的放大倍数高达数十倍。2004年四季度市场曾经发生过数起货币基金债券资产超过基金净值100%以上的情况,大大影响了货币基金流动性和安全性。

    “2006年股票市场的盈利示范作用太强,基金由于本身基金契约对股票仓位有最高比例限制,即使买满最高70%、80%的股票仓位,业绩可能也无法超过市场平均水平。更何况还必须留有一定的资金余地随时准备调整持仓或者应对赎回。如果不借助各种手段杠杆交易放大操作的话,业绩提升将变得十分艰难。”一业内人士对股票基金参与放大操作的动机如是分析。

    “如果是正常的融资也属正常,关键是基金公司目前的操作是通过债券回购放大基金规模,资金主要投向股票,以短期融资投向长期投资标的,基金面临的风险除了杠杆交易风险以外,还有流动性风险。”一位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说。同时他指出,对比分析各个基金基金契约与今年业绩,很难说那些本身最高股票投资比例不高而业绩却十分拔尖的基金,到底是投资的确有过人之处,还是采取了一些其他的违规手法。

    上海另外一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则表示,“通过回购放大交易的做法历来有之,不存在违规之说。”但他同时补充,“关键要看基金契约里面是如何规定的,如果的确有悖于基金契约,那的确是违规。”不过他认为超过基金契约规定进行违规操作的基金应该是少数基金。

    违规与否取决托管行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债券分析师认为,股票基金进行回购融进资金,说明其股票仓位已非常满。除了需要融进资金维持日常的赎回需要以外,打新股以及投资股票是其主要目的。据了解,2006年打新股的年收益率最高可达到9%。他还表示,基金2006年四季度对回购放大交易的热衷,从四季度回购利率的猛升也可见一斑。

    基金为何如此热衷提高股票仓位?放大交易能够为基金带来怎样的好处?业内人士对记者解释说,例如一只股票型基金原有规模1亿元,假设基金契约规定最高股票仓位为80%,其余20%以债券或者现金保有的基金资产则可以通过回购交易融进资金。如果这部分资金为2000万元做5个来回,即放大5倍即可再多出1个亿。对于规模更大的基金而言,这样的放大效应十分巨大。

    那么,以上面1个亿的基金为例,此时基金手头可以投资的资金规模变成2亿。如果基金此时将1.6亿资金用来投资股票市场,算不算违规?上海一保险机构人士对记者表示,“算不算违规,关键看托管行如何认定。”他认为,如果托管行认为基金融进1个亿资金算作基金负债不计入基金资产,那么可以认为该基金股票仓位只有60%;如果托管行把融进的1亿也看作基金资产,那么该基金股票仓位只有80%,也没有超标。但实际上,基金投资股票的比例被放大了。

    记者从数位基金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托管行方面对基金投资比例限制的监管是每天进行的。一旦托管行发现投资违背基金契约,会对基金提出警示,并限令调整。然而,托管行方面对此认定依据却显得莫衷一是。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般而言,基金不太会把股票仓位打满到最高比例,而是会留出一部分头寸应对诸如赎回等各种突发情况。因此即使放大,可能也达不到最高股票投资限制的红线。

    流动性风险隐忧

    业内人士透露,在早年庄家横行的证券市场里,一些基金业绩十分突出的背后藏有各种“猫腻”,例如,通过与基金公司股东或者其他方面的资金联合操纵重仓股,而基金公司与这些社会资金的“合作”方式,主要就是以拆借资金的名义,事先约定好拆借利率以及利益分配等事项。此种行为与目前一些基金公司通过回购等方式融资,性质虽不同,但放大交易后带来的“杠杆风险”隐忧同样存在。

    上海一家基金投资总监认为,股市未来一年成长性的预期基本上已经在体现在股价里,今后一段时间市场将继续维持一个纯粹的资金推动型“牛市”。尤其在去年底几只新成立的大基金影响下,市场涨得有些离谱,整个市场已经脱离基本面,后面就看资金多少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基金放大操作的风险越来越大。因为一旦投资的股票面临“休整”状态,而基金同时面临回购到期压力,可能会导致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上海一家保险公司投资人士表示,“拆借也好,回购也好,一般期限都不会太长,最终都是滚动起来做,也就是借短期资金投资长期。这属于流动性风险。”

    “其实还是业绩排名所逼。”该位人士一语道破天机。据悉,2006年第三季度很多基金投资业绩一般,进入第四季度为年底排名所压,只能通过变相提高股票仓位博取高业绩,这就需要融资。“但这种回购放大操作的确是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下场会很惨。”该人士表示。
 
来源:证券时报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频道精选
 财经业内人士认为:股市下半年纠错性上扬可期
 产业深圳万人团购房活动过火 报名网站数次瘫痪  国际西方媒体妄指中国发动"货币战争" 我回应
 评论天士力丹参滴丸存在毒副作用?
 科教"神七"发射时间:首选25日晚9时10分左右  娱乐巩俐入新加坡国籍 娱乐公司欲5000万签刘翔
 视频共赢奥运--便宜坊让北京老字号更快更高更强  互动专题:记录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们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搜索: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