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股市 > 专家专栏 > 正文
 
曹中铭:加息对股市仅仅只是软约束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8月24日 15:45
    又加息了!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的第四次加息。

    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8月22日四次加息,从原先的间隔两月到此次的一个月,时间跨度上有更密集的趋势,难怪这次加息让市场觉得有点意外。这四次加息的相同点是,都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加息后第一个交易日股指K线都是一根大阳线。而除了7月21日那次加息股指是高开高走之外,其它三次均是低开高走。

    牛市就是牛市!如果市场处于熊市当中,如此密集的加息“轰炸”,指数早就被打得趴下了。而自去年来的加息,似乎是市场越遭遇加息,上涨的动力就越足,此当为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以来的“奇观”。

    不针对股市,是市场对央行加息越来越“清晰”的解读。近年来,GDP高速增长,但CPI的涨幅则基本上控制在3%以内。只是到了今年,这一情形发生了改变,上半年CPI同比涨幅达到3.2%,6月份CPI同比上涨4.4%,7月份CPI同比上涨5.6%,创出十年来的新高。是以央行在7、8两月连下“杀手”,笔者亦相信,如果加息无法抑制CPI的走高,下一次大棒的挥舞将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千篇一律的上调0.27个百分点,被业内人士认为调控太温柔。但话说回来,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密集、频繁的“低调”加息应是明智之举措。毕竟加息的影响并非一时能体现出来,而且,还要顾及到经济总体健康运行的需要。

    每一次加息之后,市场上关于股指的猜测就多了起来。尽管现在市场上对于加息是打压股市的认识已经少了许多,但于市场的判断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认为股指会回调,或认为将造就阶段性的顶部,等等,不一而足。

    市场经过自去年以来多次加息的洗礼,客观地说,多少也有点麻木了。在熊市的思维惯性下,去年的加息均造成市场一定的恐慌,如今,就连入市不久的投资者亦能“从容”应对了。这是市场在麻木中进步,还是在进步中麻木,或许各人的答案均不同。

    但至少我们能够认为,目前来讲,加息仅仅只是对股市的“软约束”而已。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每一次的加息,股指几乎都是以低开高走而落幕,几乎都是以股指的新高不断来印证。如果某次加息后,指数以低开低走的大阴棒出现,则投资者需要万分的警惕了。

    至少到目前为止,加息对于抑制流动性过剩还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房价照样疯涨,物价涨幅加剧,CPI居高不下。资产价格泡沫的出现,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走日本当年的老路,确实值得严重关注。

    流动性过剩体现在股市上亦相当明显。A股市场开户的人数从股改前的7000万到如今的1.14亿,仅仅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特别是今年以来,伴随着低价股、题材股的崛起,市场的财富效应导致场外投资者蜂拥而入。日开户数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10万户、20万户、30万户,直到“极端”的38万户,股指在不断地刷新纪录的同时,开户人数亦不断创出新高。

    与之相对应的是,基金的发行也是一浪高过一浪。2006年,我国共发行了88只基金,首发规模达到3812亿元,其中包括股票类基金68只。继去年12月嘉实策略增长创下419亿份的首日认购后,今年4月份上投摩根内需动力基金首日更是发行募集了近900亿资金,本月华安策略优选基金“封转开”当天集中申购金额达745亿元。基金发行奇迹的涌现,从侧面证明市场流动性过剩的一面。

    进入8月份以来,随着行情的逐渐转暖,场外资金入市的热情有所恢复。近期日开户数基本稳定在15万户左右,而本月基金新增资金亦高达1000亿元。作为一个靠资金推动型的市场,这些新资金的加盟,无疑为行情的走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央行此次温柔的一刀对于股市的影响力也就相当的有限了。
 
来源:金融界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数据载入中...
搜索:
商务进行时


理财进行时
·
·
·
·
消费无极限
·
·
·
·
法眼观天下
·
·
·
·
·
·
财经风景线
·
·
·
·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