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三观尽毁的收藏:邮票投资市场整体看空

2015年10月19日 09:11    来源: 新浪收藏    

  一个号称是中国最大群体的收藏门类,却是乱七八糟的价值观横行,加入这个收藏队伍的话,你除了三观尽毁、资金沉底,也不会有别的收获。我说的是——集邮,一个原本健康、高雅、能长知识的收藏门类,如今却是一堆貌似繁荣的巨大泡沫,如果说,当下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整体看空的话,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邮票投资。我总结了一下,集邮界目前的大致伤情如下——

  一、一张几十年前的纸头,居然要求四个角挺拔笔直

  品相,这个被集邮界一向重视的问题,如今已被炒家利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套邮票,全品的(没有任何缺陷)比上品的(有背胶黄等极其微小缺陷)贵了一倍。利用全品的诱惑,炒家屡屡抬升邮票价格,尤其距今三四十年以上的老邮票。新中国邮票中的第一身价(除了错票、未发行邮票)是1963年发行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近年来最高价格达到16万元,目前回落到11万元。对了,赶紧去家里床底下多年不动的邮册里翻翻看,你有没有这张小型张。

  但这个11万元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是这张摆了50多年的老纸头,必须票面亮丽如初,四个边角挺直,背面必须是当年的原胶,而且不能有一点点发黄,还不能有任何折印,换句话说,一个50多岁的女人必须和她少女时一模一样,才能叫全品。一旦在票面完美漂亮之外带了点小问题,比如背面原胶略微发黄,轻微折印等,就立马变成了上品,价格最多也只有六七万了。

  对全品的苛求,培养出当今集邮界的一大审美洁癖,炒家在不断加深对全品的价值认同之际,便把小小一张老纸头炒出了天价。

  说实话,我还真不敢拥有这张全品梅兰芳小型张,就怕稍微一闪失,好几万就没了。

  二、不看画面,专门收集边纸上的厂铭和色标

  集邮界也的确是长期追求四方联、边纸、厂铭、印刷色标、号码等邮票之外的附加值。但以前,虽然讲究这些,但集邮门市部和邮商在出售时,并不对带边纸的邮票加价,或者加价甚微。然而近20年来,邮票本身没什么追求了,全追的边纸,到目前已是价值观完全颠倒。比如,一套带厂铭的邮票比裸票(没有任何边纸的邮票)贵将近一倍;还有些人专门集邮票边纸上的印刷色标,以一套邮票每枚色标一样,或者色标完全不同为极致目标。

  不知道这种价值观是怎么造成的,但它和怪癖已经没什么两样。为了这样的怪癖,集邮者必须付出比裸票高好几倍的价格。

  三、单套票已经过时,要集就集一整版

  以前集邮都一套一套集的,现在呢?流行的是整版整版集,一整版基本上是20枚,也就是说,如今时髦的集邮一集就是20套。为什么要集整版?因为卖得出价钱。目前,以2010年发行的第三轮生肖虎年邮票为例,一套单枚的市场均价为6元左右,而整版(20枚)的市场均价达到了1200元左右,比单枚的价格高了10倍!

  四、明明发行量大得惊人,居然排队也买不到

  现在的新邮更奇怪了,明明发行量都在1000万套以上,可每次新邮发行日,邮局门口总是排起长队,一个邮局总共供应100多套,每人限购2套,一眨眼功夫就卖光了。没买到的人咋办呢?可以去邮市里买,有趣的是新邮还没发行呢,邮市里就有人贴出了价钱,总是比面值高几倍。新邮几乎都是“供不应求”,一上市,价格就翻几倍。然而,计算全国的集邮爱好者,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最多达到过2000万人,如今邮票也很少需要使用了,集邮队伍更是江河日下,据估计在200万人以下。每次新邮的发行量完全可以满足集邮爱好者的需求,怎么可能“供不应求”?

  问题就在内部拦截上,大量新邮其实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售到市场上,而是被发行者内部拦截,名义上是为了将来的产品册需要(就是任何一家邮局里都会放在那边高溢价出售的各类邮册),其实还是为了控制市场,这是在邮票高利润和集邮市场崩盘之间进行的左右晃荡。

  五、线上鼓励投机,价格严重背离

  2013年开始的各地文交所邮币卡线上交易,等于开了一个虚拟邮币卡股市,而且这股市是T+0交易,而且当新股发行的是邮商手里的原封邮票,一个品种就相当于一个上市公司,但是这家上市公司并不分红,也没有业绩,只是依靠游戏规则制定者提供的巨大投机性,来诱使普通投资者进入。

  且来看看投机性大到什么程度吧——仍以第三轮生肖虎大版为例,线下邮市里均价1200元左右,已经比单套贵了10倍,但是2014年2月在某文交所上市后,一个多月就从300多元的发行价上涨到了700多元,当时,这个价格比线下实物交易高50%,就有人惊呼“价值背离”了,而今,1年多过去了,三轮虎大版犹如脱缰野马,已达到了9万多元,比线下实物价格高了七八十倍!

  完全脱离了价值规律的邮币卡线上交易却被一帮投机分子大唱赞歌,所有开户交易者都是冲着线上交易的巨大波动去的,由于内在价值的严重缺乏,行情也如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现在,你到邮币卡市场去转转,几乎每一个老板都是坐在柜台里眼睛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因为柜台交易向来冷清,但在电脑里却热闹非凡,资金盲动时,行情以火箭速度上行,一旦投机资金撒手出货,行情也如火箭下坠。各地文交所邮币卡指数2015年“5·28”以来,也和股市一样遭遇剧烈下挫,有的比股市下跌更猛,某文交所个别交易品种5·28之后一个多月里跌幅最高达70%,大部分品种的平均跌幅也达50%,这就是巨大投机性带来的巨大动荡。

  文交所邮币卡电子盘其他都不怕,就怕国家有关方面进行规范,一旦规范化,资金便会迅速出逃,几年前的文交所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就是前车之鉴。

  六、大炒冷门,专做跌眼镜行情

  这几年最火的新邮,是2003年发行的抗击非典纪念邮票。一枚0.8元的邮票,已被炒到120元以上,一个小版张(12枚),目前市场价约在3000元以上,单套邮票12年翻了100多倍,小版张翻了300倍以上!

  这行情翻的,差不多是火箭速度吧。但是这套邮票按照集邮界公认的三大价值因素(发行量、设计、题材)来看,完全是一副应该打折出售的样子——发行量1200万套,设计水平几乎能排进近20年最难看的中国邮票之列,题材虽然特殊一些,但类似的赈灾邮票也不是没有过。在正常情况下,抗击非典邮票应该是一套垃圾票,那么,它如此上涨天理何在?

  行情回护者说来振振有词:抗击非典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特殊的“战役”,发行量虽然不小,可是1200万套全部折成小版张的话,就只有100万张了,而且还送给全国参与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不少。

  如此逻辑之下,还有什么不能炒?是呀,所以现在集邮不是一套一套集了,而是流行整版整版集,你想想,一套新邮就算中国邮政黑心,发行1000万套,折合成40枚一版的大版票的话,也就只有25万版了,扣除撕票零售的话,那就更少了。中国邮政简直是每月在为广大集邮爱好者创造“珍邮”啊!太谢谢中国邮政了!

  七、集邮队伍萎缩,只剩炒家在蹦跶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集邮,集邮队伍从10多万人,迅速上升到数百万人,中国邮政急人民所急,迅速扩大发行量,1980年一套猴票发行量443万套,到了那一轮生肖邮票大结局的1991年,发行量已经过亿!发行量极速扩大,打击了集邮人的热情,邮市一蹶不振,集邮者也逐年减少。而后,因为内部体制纠缠,邮局窗口越来越不愿接受除普票以外的邮票作为邮资使用了。到了90后这一代,随着邮票渐渐退出使用领域,他们基本上不知邮票为何物。如今,每逢新邮发行,你去看排队的人,白头发比黑头发多,30岁以下的几乎为零,你能看出集邮的未来无限美好我也真服了你。

  但稀奇的是,随着集邮者的大幅度减少(目前估计中国的集邮者人数是最高峰时的十分之一),邮票市场价格却不断倍增,这让本来经济学得蛮好的学霸也傻眼了。如果换成股市,开户数大幅度减少,成交量和价格却大幅度上升,你能相信吗?

  要探索此 中奥秘也不难,毕竟邮市相对于其他投资门类来说,只是一个小盘子,一批邮商大户基本能控制行情。况且,他们身后,还站着一个名叫中国邮政的巨人,印邮票等 于印钞票——不,比印钞票还厉害,因为钞票本身不能升值,而堆放在邮政仓库里的邮票却能溢价抛售。目前邮市上几年一轮的涨跌,以及十年左右一轮的邮票发行 量变化,就是邮政和邮商大户们在抬升价格和崩盘危机之间进行的调节。

  毕竟,印一张面值1块2的邮票,成本只要几分钱啊。

  来源:艺术那点事 (微信号:zhanhao201411)作者:小白

相关链接(中国经济网玉石频道):http://finance.ce.cn/jade/ 


(责任编辑: 李阳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