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记者 张宁
“当前公司正面临着重大考验,希望广大员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8月30日,中信证券因徐刚等4位高管涉嫌内幕交易被调查陷入舆论危机时,董事长王东明、总经理程博明将一封联名亲笔信发送到员工邮箱,以安抚与稳定人心。
时隔半月,执笔者之一的总经理程博明,也因同样的理由遭到公安机关调查。同遭调查的还有中信证券运营管理部负责人于新力、信息技术中心副经理汪锦岭等人。
9月15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确认此事,不仅点了3个人的姓名,涉嫌从事何种非法证券交易活动,而且“协助调查”变成了“接受调查”。这已经是中信证券被带走的第二拨高管人员,且级别高至“二把手”。
不到一月,卷入内幕交易风波的中信证券已有11人被调查,核心高级管理层半壁江山轰然崩塌,这家由财政部直接管辖的“中国高盛”究竟怎么了?
“事情因股灾而起。”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某大型资管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7月份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稳定股市的举措,可抛售行为还是愈演愈烈。股市暴跌难止,这一敏感时期,中信证券隐秘操作的一系列交易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利用救市主力的信息优势暗中输送利益,以及种种联合外资做空中国股市的迹象,使得中信证券涉事高管纷纷被带走。”该负责人称。
值得玩味的是,谈及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与《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的关系时,中信证券内部人士曾对外界说, “这个世人皆知,而且现在人人都说自己通天,我们也搞不清。”
企业观察报记者注意到,9月12日,美林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芮东曾言,“中信证券引发的金融反腐将不断发酵。”
在外界看来,关于中信证券违规交易的多个疑团虽仍未有答案,但从种种迹象和事实判断,一幅中信证券的“权势”图正逐渐浮现。
主力军救市让人看不懂
关于此次中信证券被调查高管涉及内幕交易的许多细节,比如通过何种渠道、怎样的方式进行内幕交易等,调查及监管部门目前仍未对外透露只字片语。
8月25日,《证券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摧毁中国股市信心将危及整体改革》的文章,文中写道:“一些机构几乎放弃了对基本面的研究分析,转而把心思放在‘赚国家稳定资金的钱’上边。他们的做法成为伤害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刚好发表在新华社通报中信证券徐刚等人被调查前夕。
“此文显然意有所指。”有国内金融机构人士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事实上,早有金融机构注意到中信证券在今年七八月份的国家积极救市维稳期间,有暗箱操作为己输送利益之嫌。部分海外金融机构亦对此提出质疑。
这些质疑缘起中信证券救市时买进的股票。在7月份的“A股保卫战”中,中信证券一直是券商之首和救市主力军,然而,不止一家金融机构人士对外界表示,中信证券在救市期间买入的部分个股让人看不懂。“买入中石油、银行、券商这些大蓝筹股用以稳定股指是正确的,可令人费解的是中信证券总部营业部3天耗资21亿买进美邦服饰;金融大街营业部分别花12.8亿元、8.5亿元买进江苏三友、良信电器;呼家楼营业部花14亿元买进长盈精密。事实是,这些股票业绩并不好,基本面也没有改善。”
“在救市过程中,这些股票却放了天量,放完量的几天之后形成一根大阴线,这明显就是庄家跑了。比如美邦服饰,这其中有猫腻。”上海倍霖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杉曾这样告诉媒体。
除了不合常理地买进股票外,中信证券还在暗中大幅减持,这亦在业内引发强烈反应。根据证监会的记录,在国家救市期间的关键几日,中信证券出现海量卖空单据,且卖空单据市场排名靠前。而此前,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还公开表示,“救市场就是救自己”,并与多家券商共同承诺自营股票盘不减持。“这样的行为显然对市场不公”。 华尔街合资券商人士指出。
基于种种质疑,企业观察报记者多方联系中信证券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前未得到回应。如果上述质疑皆成立,身为国家队救市主力的中信证券又为何能够在举国救市的高度敏感时期,在国家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暗度陈仓”?
“中信证券在此次救市中的地位,决定了其能够手握国家底牌。”前述金融机构人士认为。据了解,证金公司与21家券商自营团队组成了国家队的救市组合,其中,中信证券列在首位;在二级市场操作上,证金公司将资金通过这21家券商各个营业部买入上市公司股票,而中信证券的总部营业部、望京营业部、金融大街营业部、呼家楼营业部这四大营业部,则是证金公司的最主要“御用席位”。
“这样一来,对于整个救市数据,中信证券基本上都能完整获得。在洞悉国家队交易详细数据的前提下,其内幕交易将变得相当方便和隐秘。”他说。
而中信证券最高管理层内部,同样存在着隐秘的利益线条。此次被调查的程博明、徐刚、刘威和葛小波四人均为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成员,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议事规则》显示,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于2010年10月创立,目前执行委员共8人,除董事长、总经理为常设委员外,其余人员均由董事长或总经理委任。该机构为中信证券最高经营管理机构。
另据中信证券的业务和管理层结构,此次一同被带走调查的房庆利、姚杰、汪定国三人属同一条业务线上、受金融市场管理委员会管理,而中信证券金融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正是前述执行委员会成员之一的刘威。
“将此称为‘窝案’并不为过。经济业务部、投行部、资金运营部、股权衍生品部、研究部等是中信证券的主要业务部门,徐刚领导的经济业务部则是公司投资的核心部门,从目前被监管部门带走调查的中信高管其职务和清晰的上下级关系来看,中信高管内部极有可能通过泄露和互通信息,多部门配合进行违规交易。”业内人士表示。
护盘先锋被疑“内鬼”
除了能够在资本市场高度敏感时期掌握国家底牌,中信证券还凭借着其中国地位与境外资本巨头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信证券2015年中报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其境外法人持股比例达18.8%以上;营业收入达 311.11 亿元,同比增长 195.32%; 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达 124.7 亿元,同比增长 205.97%。其中,值得关注的是,2015 上半年,中信证券引入了多种投资策略互相融合,另类投资和对冲基金品种覆盖海外市场。
这当中,最为引发外界关注的是,中信证券与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Citadel的关系。2010年2月,中信联创和对冲基金Citadel共同出资成立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中信联创的大股东金石投资是中信证券旗下的专业直投机构,而此次被调查的中信公司另类投资部执行总裁汪定国正是前司度公司的董事。
表面上看这似乎也并无异常。直到今年7月31日,沪深交易所对频繁申报或频繁撤销申报、涉嫌影响证券交易价格的34个账户采取了限制交易措施,这些账户被市场指为A股暴跌的“内鬼”,具有外资背景的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的账户名列其中。
司度公司主要股东、对冲基金 Citadel由亿万富翁Kenneth Griffin创建,其管理的资金规模高达250亿美元。2012年,Griffin曾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赚钱的对冲基金经理,据彭博今年4月份的数据,Griffin拥有59亿美元净资产,在全球富豪榜上排名第254位。而高频交易是Citadel最为成功也是最受争议的赚钱策略。
“做空A股的通常做法是在现货和期货两边同时操作,由于国内的现货市场股价偏高,境外的资金通常先卖空股指期货,然后打压现货市场,从而通过做空股价获利。当外资以‘司度公司’这一合法内资身份进入A股市场后,单靠大手笔买卖,也足以做空。”前述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的资管公司投资业务负责人称。
基于前述与司度公司、 Citadel的关系,一时间,在7月救市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中信证券被舆论推上了“联手国际对冲基金做空中国股市”的风口浪尖。
“中信联创于2010年出资100万美元投资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占20%股权。该股权已转让,并于2014年11月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目前未持有司度股权。已退出的该笔投资属于财务投资,且规模小,投资期间,中信联创并未参与司度公司的日常运营及管理。中信证券坚决拥护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以维护市场稳定,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对于排山倒海般而来的质疑,中信证券官方如是回应。
但在多位金融人士看来,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2010年以来,中信期货(中证期货)席位交易存在一只或多只不同凡响的神秘做空力量。本次股灾之前,中信期货席位的持仓没有任何异常,直到6月17日,空单开始剧增。” 华融证券投资顾问付学军表示。而对此中信证券并未予以回应或解释。
“在与对冲基金 Citadel、司度公司的关系方面,中信证券不持有股份并不意味着双方的人脉关系已中断。”直到目前,这样的质疑仍未停止。
而就在8月25日中信证券徐刚、汪定国等高管被调查前夕,前述《证券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发表的那篇题为《摧毁中国股市信心将危及整体改革》的文章中还写道,“如果‘自己人’和外部力量合伙,攻击市场的软肋,与政府维稳行动对赌,就涉嫌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应当对其采取果断措施。”
除了本身的内幕交易,中信证券是否还与外资联手做空中国股市,监管层目前还没有向外界通报明确的调查结果。“如果前述质疑成立,那么中信证券很有可能凭借手中的交易市场数据引来境外基金,通过商业关系或私人关系渠道泄露信息共同牟利。” 多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
中信证券背后复杂的关系链
多个迹象指向中信证券违规交易,中信证券近半数核心高管被调查的情况下,不止一位资本市场人士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董事长王东明是否能够安然无事?”对于中信证券的前述行为,如果说他不知情,那么这个董事长也太滑稽了!如果他知情而无事,那到底又是怎么一种情况?”
对于这样的怀疑,因目前调查监管部门尚未公布调查结果,外界不得而知。但通过对大量公开资料的梳理,可以肯定的是,中信证券背后有着纵深广泛的社会关系,这足以令其在国内甚至国际证券期货市场“叱咤风云”。
诸多社会关系当中,最亲密的当属《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王东明的亲弟弟。事实上,早在2004年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失败时,基于《财经》杂志发表的多篇关于广发证券的报道失实,就曾有舆论质疑《财经》杂志是中信证券的专用“写手”与“枪手”。
而这次与中信证券8名高管同一时间被监管部门调查的,还有《财经》杂志记者王晓璐,原因是伙同他人涉嫌编造并制造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对此,王晓璐亦予以承认。
2015年7月20日,《财经》杂志及财经网发布记者王晓璐撰写的报道《证监会研究维稳资金退出方案》,彼时正值股灾出现转机一周后,文章一经传播旋即引发股市再度暴跌。证监会发言人曾专门针对此文公开辟谣,指该报道“不实”,“不负责任”。
“在证券市场的最敏感时期犯下这样明显的错误,实在让人觉得蹊跷。”财经媒体评论人士称。同样的质疑出现了,“王晓璐的这篇报道是当期《财经》杂志的封面重磅文章,身为《财经》杂志总编辑、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的王波明对此是否有不知情的可能?”
对此,外界目前亦无法知晓。但从时间节点上看,王晓璐的这篇报道,与前述中信期货空单开始剧增、中信证券卷入涉嫌联合境外资本做空中国股市的时间颇为吻合。“太多的‘巧合’都无法不让人怀疑,《财经》杂志以其舆论影响力服务中信证券,为其创造便利和条件。”有财经媒体评论人士对企业观察报记者说。
中信证券、《财经》杂志、证监会……背后扑朔迷离的关系令事件变得不那么简单。
一石激起千层浪,前述金融界人士认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信证券此番被调查,其背后牵涉的背景或许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