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汇占款下降速度或放缓 国内流动性或收缩

2015年09月18日 08:3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银行 结售汇数据与外汇占款数据存在高度相关性。二者也通常用来衡量人民币量的变化。近期银行结售汇逆差与外汇占款连续四个月的下降,都令市场担忧会加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并导致国内流动性收缩。

  招商证券 报告预计,未来央行外汇占款下降的速度可能放缓。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预期造成的全球流动性收缩或者去美元杠杆的进程可能进入阶段性尾声,甚至已出现“超调”,全球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将告别周期低点,出现一个平稳期。美联储加息政策靴子落地其实是有助于减少全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因为市场对美国加息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并且,美联储对未来联邦基金 利率预期中值的下调也表明美国货币政策的收紧力度将低于预期,短期内更多的是向市场传递美国货币政策将彻底退出非常规操作状态。因此,美联储加息后,不确定性下降有助于国际资金风险偏好的回升,全球资本流动可能从周期的底部有所回升。

  其次,随国内外经济主体对“811汇改政策”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央行稳定国内外汇市场的操作,汇率贬值预期有望逐步消退,回归基本面。本次汇改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汇率的波动性、增加未来应对美联储加息后的空间,而不是开启人民币主动贬值的序幕。

  此外,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等措施针对性强,有望明显减少投机性购汇需求。8月远期购汇签约额是今年1至7月签约额(274亿美元)的三倍,多增了近550亿美元,这其中固然有企业对冲汇率风险进行的交易,但也不排除有个别企业某种程度“裸做空”人民币,到期如果汇率不合适就违约或逃单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 保证金 来调动银行加强交易真实性审核的积极性。

  四季度 外汇储备可能仍然会面临下降,但现在外汇储备流失的局面并不严峻,远不及1998年 亚洲金融 危机时期。并且,外汇储备下降伴随着企业和居民外汇存款的上升,从央行集中持有到“藏汇于民”。经济主体更分散化的持有外币有利于提高外币资产回报率和跨境资金的稳定性。

  方正证券 也认为,外部流动性可能没有外储数据指示的那么悲观。国内外储流失的同时也在撤回对海外的投资,尤其目前人民币已经步入进一步国际化的进程,随着越来越多资本项目的打开,国内外储对流动性的指示程度可能会越来越弱。由于增长利差还可能扩张,三个季度内流动性实质性撤出的情况可能不会太剧烈。中国在未来三个季度的名义增速上升弹性可能依然优于美国,因此美国经济的改善,可能仍然带来的是中美名义利差的扩张,因此对于美国的外储来说,不会因美国经济改善出现非常快速地积累。从利差的考量来看,中国的短期投资回报率依然优于美国,因此,三个季度内,倾向于认为流动性实质性撤出的情况不会太剧烈。前瞻地看,中国的外储很可能随 中国经济长周期的下滑而继续趋势性回落,然而短期外部流动性的优势之一是美国资产回报率没有出现快速上升;之二是中国的名义增长率还保持着一个略大的弹性。如果在三个季度后,这两个条件出现变化的话,中国的外部流动性才到了真正严峻的时刻。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外汇占款跌幅连创新纪录      2015年09月15日
  • · 2015年8月21日中国银联外汇汇率一览      2015年08月21日
  • · 7月份外汇占款调整明显      2015年08月21日
  • · 周俊生:外汇占款下降提升降准预期      2015年08月18日
  • · 7月外汇占款降幅创历史最大纪录      2015年08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