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6月的震荡,并没能阻止光大理财的爆发。光大银行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理财业务规模超过万亿,达到10040.14亿元,较年初增长18%,累计为客户创造投资收益327.08亿元。光大银行理财业务渗透率(理财规模占银行总体规模比重)达到33.8%,位居银行同业前列。
不过,对于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而言,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张旭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在5至6年的时间,管理的资产规模能够超过3万亿,进入全球前50大的资产管理公司。“现在全球前50大银行有11家是中资银行,但前50大资管机构还没有一家是中资机构。”
据记者了解,光大银行理财业务拆分成立子公司的方案已经上报,监管部门正在进行协调沟通。张旭阳认为,经过前段时间资本市场的波动,更说明通过理财子公司的设立,在银行传统储贷业务与代客投资业务之间建立更为清晰防火墙、防止风险蔓延的必要性。
“资管行业一个很大的模式变化就是三体合一,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希望成立理财子公司后能够践行我们的一些设想,在资金端和投资端两方面拓展我们的能力边界,把规模和效益冲进全球前50,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国内金融市场。”张旭阳对记者解释说,我们的长期设想是把理财子公司做成光大银行的一个综合化经营平台,起到枢纽的作用,通过子公司的形式向更多的市场边界拓展。首先,在我们的资金端,未来可能申请养老金管理等受托资格,发展线上金融,使得我们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理财产品销售,有利于受托资产管理业务的打开;在投资端,未来可能会通过并购的形式,吸引一些比较优秀的团队,可能收购一些做房地产基金的团队,比较优秀的股权投资团队,甚至可能会收购优秀的二级市场团队,使得我们的投资能力迅速扩大,从资金端投资端两个方面扩大能力边界。
在张旭阳的眼里,资产管理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资管投行”模式。“资产管理行业的模式要变化,以往的资产管理行业是买方,被动接受投行、融资主体这些卖方的融资工具(股票、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其对市场波动的应对是被动的。现在,资产管理需要从原来市场买方业务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向投行业务递进,不再仅仅充当买方被动接受金融市场上的产品,而是主动去创设金融工具以融入实体经济。”张旭阳介绍,这种概念下需要资管主动围绕企业的经营活动做些金融工具的创设,从而获得一个比现有市场的风险收益配比更好的产品。这意味着资产管理行业应将中观层次资产配置理念与微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或者企业融资工具创新相结合,使得投资与企业的基本经营活动结合更紧密,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要从关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向左侧转移,即更关注企业的资产端质量,主动通过资产证券化帮助企业盘活存量,通过并购支持或产业基金的合作引入高能资产,替代低效资产,从而根本改变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一个更加健康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将有力保证理财投资资金的安全与收益。
张旭阳认为,银行理财必须向真正的资产管理转变。“中国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投资者,现在强调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换,强调以市场为主体做一些融资安排,但谁去买这些股票债券?这次股市波动与投资者结构散户化有很大关系。谁能成为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我觉得就是大资金量的银行和保险。”张旭阳表示,银行理财与其他机构有很大不同。首先,银行资管的资金量很大,银行理财规模已经超过18万亿。因为资金量雄厚,抗风险能力也就更大,而且投资视野更加宽泛长远,更多寻求长期回报,而非短期的交易回报。而基金和券商的资管不同,受投资者赎回的压力比较大,难以长期持有某一类资产。其次,银行理财的风险约束不同,风险偏好更加稳健。再次,银行理财的投资手段更加多元。
对于下半年的理财市场,张旭阳表示,光大银行资管下半年的投资重点更多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围绕基础设施投资的安排;二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三是并购与国企改革。除此之外,还包括海外投资,年初的资产配置方案提出5%的资金配置海外市场,以分散国内市场投资风险,目前还没有完成。
张旭阳介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在投资端一直坚持双F的产品管理模式和哑铃型投资布局,现在已经形成了全天候的资产管理业务线,以期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均能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投资回报。双F管理模式指固定收益投资(Fixed income)与多组合投资(Fund of Fund)相结合。哑铃式的投资布局则强调在投资的长端、短端同时发力,寻求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的更好平衡。目前光大理财投资布局中,25%是货币市场工具,以保证在短端有很好的流动性支持,30%是债券市场投资,25%是非标创设,这是银行理财创新的重要领域,包括结构化融资、夹层融资、股债联动等品种,还包括一些产业基金;剩下还有20%是和权益类相关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