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泽娟
【农村金融时报】
近几年,社区银行的发展如同脱缰野马般在各银行的转型之路上飞奔疾驰。虽然早在2013年银监会为确保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合法性、严谨性,规定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只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持牌,“无人”则必须为自助,严格界定了社区银行的准入条件,但这道缰绳并没有拦下这匹野马奔跑的步伐。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社区网点数量已经达到8435个,其中小微网点937个,民生银行更是喊出了3年内要在全国范围开设1万家社区银行的口号。然而,除了各家银行都在极尽所能抢滩社区开设网点外,社区银行与传统营业网点到底有何不同?社区银行又真的发挥自身优势了吗?这些问题或许才是各家银行应该专注的焦点。
社区银行起源于美国,与当地居民建立紧密的关系是美国社区银行成功的秘诀。无论是客户子女的婚礼、生日庆祝,还是当地的慈善和体育比赛等活动都可以看到社区银行员工的身影。除了更加“亲民”,社区银行还会根据不同社区的不同居民特征设计更符合其本人的产品。正是因为掌握着当地客户的一手信息并不断的推出个性化产品,社区银行才得以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我国,虽然社区银行的网点都扎根在了社区里,但社区银行员工并没有因此而更接地气。他们多是选择“守株待兔”而不是主动出击。即便一些社区银行会在节假日举办一些活动,但要么就是宣传力度不够,要么就是活动本身与自身产品的粘合度并不高。一些小区居民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不知道社区银行的存在。
此外,综合产品定位来看,由于只能办理非现金业务的局限性,水电燃气等公共缴费、代发代缴养老金、办卡开卡、信用卡还款等与生活相关的金融业务是社区银行吸引客户的主要业务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方便了一些老年居民的需求。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缴费还款等多种业务在网上就可以轻松完成。如此一来,社区银行的业务不仅不具特色,还可能更加消耗自身成本。
不管是城市中心区还是近郊的住宅小区,最显著的人流特点是,居民往往白天去上班,晚上才回家。也就是说,这些网点的目标客户很可能白天已经在中心商务区就解决了基本的金融服务。况且,一些社区银行虽然比传统网点下班时间晚,但也多是推迟一两个小时,一些上班族往往此时还在回家的路上。这就会造成有需要的居民还没登门银行就已关门的局面。
因此,从“坐商”变为“行商”或许是社区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社区银行发展的核心应在于服务下沉,减少客户的选择成本,为客户提供便捷、多元化的投资和咨询服务。而各社区银行也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走出去,让更多的居民了解社区银行的特点。同时,社区银行还应根据所在社区的不同特点,依据当地的生活、消费、投资特征开展有所差异化的社区定位,设计包括内容和产品,渠道和营销方式具有差异化的各项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有别于传统银行网点,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