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总署和国家统计局分别公布的外贸数据和物价数据表明当前中国经济或处于短期反复筑底阶段。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勉强保住了7%的增速,但由于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带来的全球需求低迷,以及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债务风险等多重压力的不利因素影响,我国经济潜在的风险不断增加。
尽管7月CPI超预期回升,7月下旬、8月上旬发电耗煤增速降幅缩窄,意味着8月经济仍有望反弹,但这并不能改变经济脆弱的大势。
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也再次面临通缩风险,全球贸易增长面临停滞的可能。在全球经济不好的大环境下,回过头来看中国经济,显然不能独善其身。受外需放缓、基数效应、汇率波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商品价格低迷的影响,中国7月进出口情况糟糕的表现也就在意料之中。
此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口量较大的能源、资源产品普遍呈量增价跌态势,拉低了进口的总体增速。受制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再次下跌,国内原材料价格继续下滑,其中金属价格跌幅较大,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PI的回暖。
更为重要的是,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影响的情况下,中国出口面临较大压力。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略:随着国家加大对外投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开始“走出去”。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场,掩盖了全球市场变化的信号,使得中国部分产业过剩的结构被人为固化。而随着外资结构调整,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外资的减少也反映到了进出口增速上。
当以上这些因素合在一起时,中国外贸形势的严峻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7月份官方PMI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分项指数均出现回落,且两者都持续位于荣枯分界线下方。同期,以出口导向型企业为主的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也连续5个月维持在萎缩区间,且创下两年新低。这些都反映了外需的弱势。
而最新一期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1,连续5个月下滑,表明三季度我国出口压力仍然较大。这股冷风也吹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不过,出口经理人指数、出口经理人信心指数均较上月有所回升,表明出口企业对未来预期有所增强。
至于7月CPI超预期回升,市场普遍认为是猪肉价格起了推动作用。但价格连涨进一步激化供需矛盾,或为下一阶段出现价格波动埋下了隐患。
不过,即便如此,目前CPI涨幅距离3%左右的年度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这也为下半年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目前外界对于今年经济增速能否“保7”依旧存在不同看法,但稳增长需要更多刺激政策的出台是市场的共识。
在货币政策方面,考虑债务置换后的真实社会融资总量并不低,央行可能会维持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
央行8月7日发布《2015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阶段将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前者可能包括进一步降息降准,必要时积极投放流动性,而后者包括增加PSL投放以支持PPP和重点基建项目融资。此外,国务院也提出以稳定汇率等多方面措施着力“稳外贸”。
在财政政策方面,地方基建项目投资仍是稳投资乃至稳增长的关键力量。政府正通过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推动基建投资增长。而专项金融债将成为拉动地方基建投资的新工具。
当然,还有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重视实体经济将纠正过去的发展误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必须重视实业,尤其是要重视制造业。制造业发展普遍遭遇困境、大量资本逃离实业,这对中国经济是危险信号。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过于追求资产化、证券化,金融业发展迅速,忽略了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实业、没有企业载体,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云中漫步,成了无本之木。
对目前阶段的中国来说,金融业就应该为实业服务。在中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实体经济的发展都是重中之重。(作者周子勋为《中国经济时报》社评理论部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