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多项并举构建 长期健康稳定股市

2015年07月15日 07:21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过去半个多月里,A股的急剧下跌使得风险向券商和银行(融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传导,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出于防控风险的目的,政府坚决地采取了稳定市场的措施。为了遏制股指的跌势,降息降准、IPO暂缓、要求上市公司释放利好等救市政策相继出台。特别的,在央行流动性的支持下,证金公司大举购入股票护市。这些举措已经见效。

  但是,现在欢呼还为时过早。A股市场之所以会有此次的动荡,是因为在市场运行、金融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这些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股市的风险仍然存在,类似过去几周的动荡还有重演的可能。

  为了构建一个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股市,调控政策需要打赢短期稳市场、中期化风险、长期促改革这三大战役。

  短期稳市场。当市场形成加速下跌的正反馈态势,市场风险向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传导之时,阻断恶性循环,抑制风险蔓延是第一要务。这是过去一段时间政府全力救市的关键原因。换句话说,虽然救市的战术目标是提振股指,但其战略意义在于防控风险。

  中期化风险。在稳定了市场之后,接下来应该进入化解股市风险的第二战役。这场战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股市融资盘数量,次要目标是救市措施的平稳退出。

  尽管A股融资盘数量在过去半个月已经明显减小,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其绝对规模仍然偏高。要在不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的前提下降低其规模,需要促使其主动有序退出。

  要实现降低融资盘规模所需的震荡行情,需要政策对股市做区间调控。在下跌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托举市场,在市场涨幅较大时主动降温。这种区间调控正好可以与救市措施的退出结合起来。

  必须要看到,在过去几周为了稳定股市而出台的救市举措中,有相当部分是权宜之计,对市场运行有负作用。如果救市举措不能较快地平稳退出,反而会成为市场风险的一个来源。

  所以,在市场涨得比较快的时候,政府就应有意识地撤出救市政策,并逐步减持购入的股票。而当市场下行压力较大时,又需要重新托市。在这区间调控中,政策收放不应拘泥于股指点位,而需要以融资盘的动向为主要参照。

  在此过程中,还有两项技术性的措施可有助于融资盘风险的化解。

  其一,搜集并发布场内外融资盘的精确数据。前几周市场情绪之所以紧张,部分缘于各方都没有场外融资的数据,因而难以估算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未知之中,市场更容易变得恐慌。因此,相关部门如能搜集并发布这方面的数据,就能够有效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为加强监管做好信息上的准备。

  其二,对股市融资进行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这次股市震荡已经清楚地表明,股市融资也是一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业务。换句话说,股市融资有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潜在破坏力。因此,应该把股市融资当成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业务来监管,要求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为其准备足够的资本金,以便通过资本缓冲来吸收可能的损失,控制风险的蔓延。目前,随着市场的回稳,股市融资规模又出现了反弹的苗头。此时更应该推出这样的监管举措,从源头上抑制融资的增长。如果担心这样的监管会增大市场压力,那至少可以用“新老划断”的方式,从新增融资做起。

  长期促改革。稳定了市场、化解了风险,只能算完成了对A股震荡的应对。但在长期,更重要的是吸取此次教训,通过改革来构建健康的股市运行机制,预防类似危机再次发生。在这调控股市的第三场战役中,关键目标是改革金融监管体制,并实现IPO注册制。

  这次股市震荡凸显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和金融分业监管的现有模式之间的矛盾。银行资金炒股的风险早为人熟知,我国在过去也曾多次对其强力叫停。但在近些年,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更加隐蔽的银行资金入市通路又被创设了出来,最终导致数万亿银行资金流入股市,既加剧了股市泡沫的发展,也形成了从股市到银行的风险传导路径。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前金融监管体制存在不足。在银行资金入市的各条资金链条上,职司金融监管的三会分别只能看到其中的一环或几环,而缺乏对全程的掌握。这样,就留下了不少监管的盲点以及监管套利的空间,从而导致风险不断积累。

  既然金融行业已经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监管体制就应顺应这样的潮流,构建混业监管的大一统体制,形成对金融业务的监管全覆盖,不留盲区。

  此次股市急速下跌,跟之前股市明显泡沫化也有直接关系。混业监管模式虽然可以减少银行资金入市,但并不足以消除泡沫的可能。从构建长期稳定股市的角度来看,必须要在市场中形成自动平抑股价过快上涨的机制。这个机制的建立有赖于IPO注册制的落地。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