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此时臆测“救市徒劳” 实在太过冷血

2015年07月07日 06:58    来源: 中国经济网——《证券日报》    

  ■一 帆

  就在各方为中国股市遭遇狙击而心急如焚之际,某媒体竟然刊发出一篇题为《A股硬着陆 救市徒劳无功》的文章,并在自媒体上传播。我们认为,这一结论下得太早,而且苍白。

  说“结论下得太早”,是因为此次政策出台力度空前,而且重磅措施集中在周末闭市期间,尚未实施就断定“徒劳”,实在是“妄言”。

  说“苍白”,是因为这一结论缺乏事实基础和时间考量。回顾一下,最近两周来,媒体梳理的管理层救市10道金牌发布时间只截至7月1日晚间,2日市场继续惯性下探,而3日处于消息面的真空期,受期指做空盘影响,股指继续任性下行。当日闭市后,晚间及次日,各项重磅利好措施鱼贯而出。经过周末两日的消化,昨日市场高开低走,符合情理,但成交量放大,板块走势分化,银行、保险、证券等蓝筹概念涨幅居前,而此前一些概念炒作股仍深陷泥潭。

  这一状况与之前概念题材漫天飞的炒作市已经明显不同,说明市场正在逐步恢复理性,这恰恰可以看做此次救市政策发挥的引导效应正在显现。同时,经此一役,沪深两市的市盈率已从高位滑落,回到了今年第一季度末的水平。相对创业板、中小板仍高达98倍和62倍的PE水平,沪深300市盈率14.66倍,估值的安全边际开始体现。每次市场调整都是情绪平复,信心重树和新的投资逻辑逐渐孕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估值体系重建的过程。请尊重市场,并给他足够的时间。

  这如同一壶生水架到火上要沸腾,再大的火力也不可能马上沸腾,所以,任何政策措施出台到产生效果都需要有一段时间,这是基本常识。我记得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时滞”。因而,在政策层层推出之际,即使效果叠加,也是需要给市场一段反应的时间,所以,评价任何一项政策都要给出时间考量,不应随意主观超前臆断。

  这篇文章认为,行政性干预政策释放过多,监管层救市意图明显,会使“由于市场对政府强力的托市行为过于一致的预期而造成了相反的结果,市场机制进一步失效”。笔者认为,这一出发点还是基于对这一次风险严重程度的判断和认识不足。试想,为什么先期证监会的一次次措施没有实现预想的效果,为什么此次救市政策层层加码力度空前?对此,最有力的回应是那个或许都已经知道的例子——克鲁格曼到访中国学术论坛,一位中国经济学教授提问:“教授,我们看到美国应对金融危机运用了很多干预市场的手段,这不是违背了市场理论嘛?经典西方经济学包括您的理论反对这样做啊!”克鲁格曼答:“你们中国人真是好学生,国家金融体系都快崩溃了,你居然还要计较行动是否符合某些理论吗?”

  可见,即使在最市场化的国家,在敬畏看不见的手的同时,也并不忽视看得见的手,而是择时、择机使用,而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市场那只看不见之手。

  总体来说,这一轮持续暴跌在A股历史上较为罕见,而政府高层、管理层以及市场各方的“救市”决心以及举措也史无前例,一定不会徒劳。祝愿中国经济,祝愿A股和其中的投资者。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私募唱多背后:做不做多还得再想想      2015年07月06日
  • · 各方火线救市网友怎么看      2015年07月06日
  • · 救市亮最大底牌央妈出手      2015年07月06日
  • · 周末“救市”组合拳针对性强      2015年07月0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