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业务在中国市场上蓬勃发展,但头顶的政策利剑却仍然悬在上空。面对用户出行的客观需求和政策合规的必然要求,不同的专车平台在业务方向上已经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在对待出租车行业的态度上,是“合作共赢”还是“改良取代”,厮杀激烈的专车平台已经朝着十字路口的两端走去。
出行平台VS出行工具
事实上,在业务模式诞生之初,滴滴快的和Uber就采取了不同策略。作为国内打车软件的鼻祖,滴滴快的迅速占领市场,并获得用户肯定的原因正是因为得到了出租车群体的大力支持。无论是针对用户和出租车司机双方的补贴大战,还是手把手教会司机如何使用打车软件合理规划路线、降低空驶率。出租车行业一直是支持滴滴快的发展壮大至今的强大力量。随后,滴滴快的为了满足不同层面用户的出行需求推出了“专车”业务。但“专车”业务的定价是出租车价格的1.5倍左右,目标用户也是商务、高端用户的增量市场。目前,滴滴快的平台上不仅有出租车,还有专车、顺风车,据悉滴滴快的还将上线“代驾”业务。
相比之下,Uber采取了单一的经营模式,即通过Uber,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自己的私家车提供出租车服务。Uber的接单逻辑非常简单,指定离乘客最近的司机接受服务。但在一些超大型城市,司机会因担心路线过于偏僻而取消订单。对乘客而言,一旦系统派出的车型乘客不满意,也可以随时取消。
错位经营VS 正面冲击
Uber在华的策略延续了其海外传统,今年3月,纽约市出租车和豪华轿车委员会编制的数据显示,Uber的兴起已经摧毁了传统出租车行业。而在纽约、伦敦等多地,Uber司机与当地出租车司机的冲突也频频见诸报端。
最近一周,多家专车平台“遭遇”了来自监管层面的约谈,对此,中国的本土企业滴滴快的与“外来的和尚”Uber同样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上周一,滴滴快车主动暂停了已经进行了两周的“周一免费做专车活动”,并发表公告称将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自查整改,开展合法业务,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数据监测平台并与政府部门对接,开放平台人员、车辆及订单相关数据信息。而另一方面,网上有消息称杭州、广州路段出现大面积拥堵,疑似因Uber司机不满监管层面打击专车引发冲突所致。
进化创新VS 全面取代
在对待出租车行业的态度上,滴滴快的与Uber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做法。今年5月,滴滴快的平台宣布推出“powered by didi”的出租车进化计划。短短两周时间,已和全国20多个城市的近百家出租车公司达成初步合作意向。“powered by didi”计划的主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引入出租车行业,帮助出租车司机提高收入。近日,上海市交通委、市四大出租汽车企业和“滴滴打车”三方互开大门,共同合作,打造出租汽车行业平台。而Uber却呼吁“消灭出租车”。相比之下,滴滴快的提出的“进化出租车”更符合国情、更容易被市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