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观察报》记者 祖小檬
新浪微博为热闹的打车软件圈地运动补给了一批新的弹药。5月26日晚,新浪微博在提交给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称,已同意向滴滴快的投资1.42亿美元。
滴滴快的新一轮融资规模尚不明确,新浪微博表示,“之所以投资滴滴快的,主要是看好该公司以及O2O模式的发展前景,具体的合作内容可能会在未来披露。”微博财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2.30亿美元。超过一半投在滴滴快的上,可见其对打车软件的未来非常看好。
继去年年底,滴滴打车获得中投公司、淡马锡、腾讯产业共赢基金7亿美元投资后,今年1月,快的也宣布完成新一轮阿里巴巴、软银中国、老虎基金6亿美元投资。合并后的滴滴快的估值约为60亿美元。
近来,滴滴快的联合进入了新一轮烧钱大战,用户使用滴滴专车和快的一号专车可享受免起步价优惠,预计总投入10亿元。专车之后,快车跟上,滴滴宣布,自5月25日起,加上此后的三个周一,4天内在全国12个城市推出“全民免费坐快车”活动,补贴资金合计10亿元。
而市场又有新的土豪玩家进入——神州租车年初在全国60大城市同步推出 “神州专车”服务,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一年的“免费首乘”大型体验活动,对每位新用户的首张单给予50元的免费额度。按照神州租车CEO陆正耀的估算,今年补贴额将不低于25亿元。
一年以来,打车软件无疑是最受资本热捧的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移动O2O入口,市场不禁好奇,打车软件的未来会引入哪些盈利模式?
对此,滴滴快的CEO柳青表示,滴滴快的不差钱。有一些投资人前来吸收,目的不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战略上的配合。
背后盈利初现
去年12月,百度与Uber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及投资协议,Uber宣布接受百度战略投资,双方达成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方面共同合作。
几大互联网巨头已悉数进场,疯狂烧钱圈占用户,效果倒也显著。打车软件几乎成了智能手机中的必备应用,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据滴滴打车公开报告显示,目前滴滴用户数已突破1.5亿人,高峰期日订单量达1217万单;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也与滴滴相近。
显然,给用户派发红包,打车软件们“醉翁之意不在酒”,除了打车市场以外,互联网巨头们的大力推动,其眼光都瞄准了出行背后存在的巨大商业利益。
在互联网强调的全生活场景服务中,打车软件锁定的是“衣食住行”中“行”的一环,其所提供的服务直击用户痛点。每个打车订单都构成了庞大的大数据产业。在互联网时代,把出租车包括专车,变成企业的移动传感器,实现着数据的原始积累。
滴滴、快的在今年情人节合并后,两家的数据平台也有望逐步打通,重新对海量数据进行梳理,从而达到技术的深层累积。数据不但可以呈现实时情况,还能根据历史记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某个范围内的最可能结果。
随着用户黏性的增强,数据也有所增加,打车平台自身的盈利模式初步显现。其一是占领移动支付市场,另一个是收集用户的地理定位信息,并将之与个人匹配。
培养电子支付
腾讯改变了国人的交流方式,淘宝改变了国人的购物习惯,好的企业贴近用户习惯,做得更好的企业则是把用户习惯培养出来。
欲培养用户,要先占领用户市场。打车软件得天独厚的是,它所面向的打车人群同支付宝以及微信用户基本重合——70、80乃至90后,这批人对智能产品接受程度最高,活动范围最广,消费能力也最强。
电子支付对电子商务市场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目前,已有很多商家支持电子付款,大到旅行住宿,小到便利商店,用户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或发一条语音消息,甚至无需带大量现金,就能完成购买动作;对平台拥有者来说,电子支付所具有的全天候、跨区域的实时支付结算,能够极大地创造货币流通财富,甚至很大程度上能替代银行,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补贴,包括过年发电子红包,都是软件促使用户养成电子支付的手段之一。因为绑定银行卡——这一步看起来容易,其实推进起来很难,毕竟没有人愿意随随便便把钱交到一个软件手里。而打车软件的补贴,恰好能刺激用户踏出这一步。
匹配定位信息
今年热播的美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最新一季中,编剧与时俱进地虚构了一个关于利用打车软件公司数据挖掘人物信息方面的案件。
事实上,我们在大数据里的用户画像,确实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零散无章。
打车软件要求每个人——司机和乘客,都要输入自己的详细个人信息。打车软件通过用户的出行轨迹,拿到了大量地理定位信息,而且是即时的。
如果你是个打车软件的狂热拥护者,每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连续使用,那么系统对你的描述无疑就更清楚了——住宅范围、活动区域、上班地点等等。
再加上,淘宝本身就拥有海量用户的实名、地址、购买记录、兴趣爱好等大量数据,腾讯本身就通过SNS软件拥有海量用户的人际交往网络。另外,对用户行为的收集,比如使用打车软件时,你是个狂热的优惠劵搜集者,还是直奔目的打车,偏好选择什么样的车型……目前,打车软件实行的是无差别推送,通过这些数据整合优化之后,平台就能够基本定位用户的消费需求。
抛开隐私不谈,这样的定位无疑极为准确。只要平台在合适的场景以合适的方式将准确的数据推送给需要的人——比如对于每个月固定要去某地出差的人,平台可以立刻识别出你的日常消费水平和活动范围,把相应的机票和酒店优惠情况推送给你,甚至能给你推荐一些周边的美食与休闲娱乐,再从中抽取广告费用;对于要聚会的朋友,输入所有人的手机号,平台可以通过这些人的常用住址,算出一个最佳中心地点,再算出所有人的出行方式,自动预约叫车;又或者,对于每周固定要逛商场的人,除了推送经常购物的商店的优惠劵外,平台甚至可以与商家联合推出“买够多少免费打车回家”的活动。
一切皆有可能,难在如何提升技术空间,将数据变现,还需要打车行业继续的深挖细分,以获得更多的盈利模式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