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银行盯上“宝贝经济”趁势大打儿童节日理财牌

2015年05月29日 08:27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制图 王晓庆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又到了家长给孩子买礼物的高峰期。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家长选择给孩子送份理财产品,这不仅可以为他们的未来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银行不仅推出了针对借记卡、信用卡的优惠,一些带有回馈性质的活动更是轮番推出。银行业内人士称,当前各家银行不仅要在业务上有提升,通过实实在在的优惠来“笼络人心”,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也能为银行形象增色不少。

  A

  专属礼物 基金定投成礼物首选

  随着大众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如今不少年轻父母都有为孩子投资的打算,而基金定投和办理儿童专属银行卡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大众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如今不少年轻父母都有为孩子投资的打算,而基金定投更是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如果家长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每月25日)以固定的金额(500元)投资于同一只开放式基金。在不知不觉中可以积攒一笔不小的财富。”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师介绍。而一些年纪较大的长辈,可能更偏向以购买实物黄金的方式为孩子储蓄。为了配合儿童节的到来,部分银行特别推出适合儿童的金银饰品。

  除了基金定投类产品之外,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为了满足小朋友们的理财需求,不少银行都为儿童量身打造专属银行卡,如工商银行的“宝贝成长卡”、中国银行的“长城花季卡”、招商银行的“快乐伙伴卡”、兴业银行推出“小蜜蜂卡”等。

  某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儿童卡具备一般借记卡的基本服务功能,如存取款、消费、转账等,但在缴费、网银、理财等其他功能方面则均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儿童银行卡消费将有每日限额,多数银行是让儿童父母根据儿童实际条件来设定。小朋友们可以在父母的陪同下,持户口簿或其他有效身份证件来开立一张借记卡。孩子可以把这张银行卡作为自己的存钱罐,将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奖学金等积攒起来,存入银行卡。“通过对银行卡的使用,以及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让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零用钱,进而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和理财意识。”

  不光是为孩子们度身打造专属银行卡,各家银行还针对今年六一市场更为关注,优惠幅度远超往年。记者整理后发现,针对儿童的优惠好礼不断。比如,农业银行负责人表示,持有漂亮升级妈妈信用卡的客户,购买4个学期(1年)及以上的迪士尼英语课程,可以享受800元学费立减优惠。浦发银行相关人员表示,5月18日-5月31日期间,前1000位“浦发卓信”贵宾卡(含白金卡、钻石卡)客户购买“小橙堡”系列演出可享亲子剧优惠。

  B

  银行布局 多款节日理财产品

  在今年“儿童节”来临之前,蓉城部分银行推出了节日概念的理财产品。当然,无论银行理财是否打“节日牌”,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关注的肯定是产品的收益率。

  “春节专属理财产品”、“五一专属理财产品”、“母亲节专属理财产品”……每逢节假日,银行理财似乎就会打起“节日牌”。

  而在今年“儿童节”来临之前,蓉城部分银行也推出了节日概念的理财产品。当然,无论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否打“节日牌”,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关注的肯定是产品的收益率。然而,按照以往的情况看,银行在节假日前后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往往比平日里相同期限的理财产品略高。但是在今年两度降息的“阴影下”,儿童节前后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如何呢?

  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不少银行专门推出和孩子相关的理财产品,而且收益率比常规产品有所提高,其中一款儿童节产品预期收益竟然达5.6%,问鼎近期银行理财市场。

  随后,记者从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不少银行都推出了儿童理财卡。此外,还有不少银行推出了儿童节理财产品。在理财收益率下调的背景下,这类专属理财产品收益还是十分诱人的。近日发售的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超过5%的超13款。

  以上述某股份制的“儿童节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5万元,投资期限182天,产品销售截止6月1日,预期最高年化收益5.6%。“父母可带着孩子前来购买,让孩子了解理财过程,这也是树立孩子理财观念的一种方式。”该行客理财师表示。

  尽管各类银行、保险、基金类“儿童理财产品”在六一节前夕遍地开花,但有专家提醒,有的产品并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量身打造,不过是打着“六一”的噱头,理财产品前面缀以“儿童”二字,不过是为了抢搭节日快车,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节日理财产品本质上与常规产品并无明显差异,投资者在购买时除了考虑预期收益,还应当考虑资金成本”。此外,该专家表示,节日理财产品销售时间都相对较长,募集期从5天到10天不等,由于募集期以活期利率计息,因此会摊薄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投资者应当谨慎选择。

  本报记者 陈思源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