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算盘

2015年05月20日 07:5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再向香港市民发出“温馨提示”,港股次季起表现活跃,但环球经济仍然不明朗,当市场累积一定升幅,出现调整只是时间问题。一如既往,财爷呼吁投资者“注意风险量力而为”。

  港股或外围每次大起大落,财爷或陈总(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都会发出类似警告。这边厢,高官有言在先,投资者投资出现亏损不能怪政府;那边厢,“注意风险量力而为”不等于叫你离场,投资者过于保守赚不了钱,同样不能赖政府。

  然而,财经要员可否不打官腔,在市况剧烈波动时,像巴菲特那样,呼吁投资者视市场起伏为友而非敌;从愚行中获利而非参与其事?(Look at market fluctuations as your friend rather than your enemy; profit from folly rather than participate in it。)

  泡沫背后

  大家都明白,泡沫要吹得起,主要条件不离背后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如科技革命改变世界、政府托市);资金泛滥逼人入市(看今天股债以至屡创天价的名画艺术品,答案不言自明);供求失衡,无缘无故炒到飞起(近期狂升惨跌的香港庄家股),以及专业投资者在升市中被迫追赶指数,为保饭碗别无选择。

  债券泡沫略有不同,靠“三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支撑,潜台词则为环球经济十年不振。这个故事跟“动听”当然南辕北辙,但十个人中九个人信,不动听亦能吹出一个超级泡沫。

  事业和花红直接与资产表现挂钩的专业投资者(基金经理),既是泡沫“推手”亦是“受害人”。违反本意高追抢货,纵使悲剧收场,大家一起惨,基金经理多半不用赔上事业。众人皆醉我独醒,在牛市最疯狂时离场,基金经理即时跑输对手,眼前亏是吃定了。就当历史最终还其公道,但客户流失饭碗不保,雪中送炭安慰一声,岂非加倍悲情?

  越理性越易“死”

  强如老虎基金创办人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科网后期亦难逃越理性越易“死”的厄运,谁会为证逆市有理,甘愿赔上事业花红?在老毕记忆中,英国资产管理公司Phillips & Drew基金经理Tony Dye是极少数“良心基金经理”之一,结果不出所料,被公司一脚踢走。科网爆煲后,Phillips & Drew连Sorry都懒得讲,遑论重新向Dye招手。

  类似事例在基金业以外亦随处可见,信贷危机席卷西方前,英国按揭银行HBOS零售业务主管Benny Higgins眼见楼市按揭风险激增,批核按揭不敢过于进取,以致HBOS被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抢去不少市场占有率,管理层一怒之下,炒掉此君。讽刺的是,两个月后北岩银行遭遇挤提,最终英国当局逼不得已出手接管。

  由此证明,不论是代客投资的OPM(other People"s Money,别人的钱),抑或金融业决策者,为了确保客户或受雇机构资金安全而远离泡沫,无异于把个人事业置在刀口之上。基金经理、银行主管并非烈士,谁愿蹚此浑水?

  比如,香港引入强积金制度后,香港市民的部分财富无可避免地跟OPM决策紧密相连。从以上事例可见,基金经理的个人得失跟客户利益并不一致,熊市时怕跑输基准不敢逢低吸纳,牛市时又怕落后被迫高位建仓。出于事业考虑,基金经理一般只会顺周期(pro-cyclical)操作,在这样的市场生态下,强制参与积金计划的打工仔,如何注意风险量力而为?

  本文: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