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A股多家公司“系出名门”三大角度掘金高校创业股

2015年05月18日 07:1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国资委新闻中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校企业资产总规模已接近4500亿元。借着国务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东风,一些“近水楼台”的高校系上市公司,自然令市场浮想联翩。高校系上市公司琳琅满目,哪些公司更值得关注?

  清华北大撑起半边天

  国资委新闻中心数据显示,2004年,在共计约15万家国有企业中,有近5000家高校企业,资产总额约为1463亿元。如今,中国高校企业资产总额已接近4500亿元,其中清华、北大占据半壁江山。

  数据显示,2013年,北大和清华的校办企业以1176.56亿元、971.20亿元的资产总额分列全国前两名。而到了2014年,仅北大一家的校办企业资产总额便超过1800亿元,比2013年增长50%左右,资产超过了10年前所有高校企业的总和。

  在资本市场的“高校军团”中,北大系和清华系依然占据半壁江山。清华大学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包括同方股份、同方国芯等。其中同方国芯、泰豪科技都为同方股份控股公司,而同方股份、紫光股份为清华大学的旗舰上市公司,分别由清华同方、清华紫光更名而来,两家公司注册地址都位于清华大学本部。

  北大现有4家上市公司,包括方正证券、北大医药、方正科技、中国高科。需要注意的是,中国高科虽然顶着“高科”的名字,但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却是商品房销售。

  华中科技大学是继清华、北大之后旗下上市公司数量排名第三的高校。200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下属的华工科技上市,2011年该校旗下华中数控、天喻信息先后在创业板上市。

  其他高校下属上市公司包括中国科技大学旗下科大讯飞,上海交通大学旗下新南洋、交大昂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旗下工大高新,东北大学旗下东软集团,中山大学旗下达安基因,浙江大学旗下浙大网新、众合科技,同济大学旗下同济科技,复旦大学旗下复旦复华等。

  多角度挖掘投资机遇

  记者从三个角度梳理了高校系上市公司的投资前景:首先,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背靠国内一流学府的校企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优质资产注入、资产重组的预期;其次,在高校资产规模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有些高校做大资产的愿望可能会更强烈;另外,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当下,处在新兴行业的上市公司前景更值得关注。

  2014年11月~12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连续下发关于同意《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上海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备案的函,标志着这三所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得到国家批准,现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安信证券称,此次综合改革浪潮的开启将进一步优化完善高校运营管理机制,高校控股的企业有望从中受益,高校科研成果和现代管理机制的推进将给公司带来创新活力。

  去年以来,A股国企改革相关标的均表现火热,很多股票都走出了翻倍行情。在此背景下,已经开始综合改革的三所高校旗下公司就非常值得关注,尤其是作为风向标的清华系和综合改革走在前列的上海交大系。

  清华系控股和参股公司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能源环保、生命科技和科技服务与知识四大产业,这些公司依靠清华强大的资源背景,未来发展值得关注。

  专注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紫光股份,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加速清华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安信证券研报指出,2012年清华控股向启迪股份转让其持有的紫光股份25%股权之后,启迪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启迪股份同属于清华控股旗下控股企业,其前身是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目前是清华科技园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单位,旗下参控股企业200多家,管理总资产超过300亿元。清华科技园孕育了大量有潜力的创新高科技公司,启迪股份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公司,确立了孵化器+种子期投资的发展模式。紫光股份作为启迪股份旗下唯一上市公司,未来可能成为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重要平台,公司未来创新活力将显著提升。

  桑德环境是国内固废处置工程系统集成领域的领先企业,业务涵盖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及医疗危险废弃物、城市污泥和电子垃圾处置等固废领域,同时在特定区域还有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桑德环境被清华控股入主后,成为清华系唯一的环保上市平台。

  再来看上海交大系。交大昂立确立了保健食品、房地产和金融股权投资三足鼎立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其中保健食品为公司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保健食品板块依托上海交大的科研优势,组建了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生物医药研究院,致力于微生物制剂和中草药制剂的研究开发,先后研发出十多个系列的昂立品牌产品。近年来,研究院在益生菌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成果,并在积极探索技术成果转化。

  新南洋的转型值得重点关注,公司依托上海交大,目前已形成了教育与服务、现代制造业两大业务板块。此外,公司还在积极培育发展新业务增长点,通过资产重组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子公司上海高清不仅是行业标准制定者,还拥有数字电视核心芯片的自主知识产权。另外,2014年新南洋定增收购昂立科技100%股权,向教育行业全面进军。

  在国企改革的大背景和高校资产规模分布不均的情况下,一些排名靠后的高校做大资产的愿望可能会更强烈,比如依托四川大学的川大智胜,该公司正在布局三维人脸识别系统,有望成为该领域的龙头。

  另外,处在新兴行业的其他高校上市公司同样值得关注,如东软集团、浙大网新、华工科技、华中数控、复旦复华、山大华特等。

  上市公司涌入象牙塔

  在产学研结合这条康庄大道上,原本就脱身于高校的上市公司,无疑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与此同时,一些没有先天优势的上市公司也纷纷采取采取行动,不管是投资设立研究中心,还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均将触角延伸至校园高墙内,希望通过自身的资本优势,孵化具有商业前景的科研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清华、北大等名校已成为上市公司争相拉拢的“抢手货”,包括外骨骼技术、石墨烯、机器人、工业4.0等最前沿的技术也纷纷现身。

  就在今年4月1日,迪马股份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创新研究,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重点武器装备型号研制等项目。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包括基于外骨骼技术的个人作业平台,人机耦合技术及助力型外骨骼、康复医疗外骨骼,车载防务系统飞行器(含无人机)测控通信、导航、指挥与控制技术等。

  据了解,所谓“人机耦合技术”,在军事上主要运用于“单兵作战系统平台”,在民用上则主要用于辅助行走系统,发展空间广阔。就在上周四(5月14日),机构才以9元的价格买入迪马股份5665万股,上周五公司股价便应声涨停。

  此外,晶盛机电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化装备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珈伟股份与清华大学签署研发合同,在清华大学已有纳米碳-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基础上,就“石墨烯-硅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项目进行技术开发;亿利能源与北京交通大学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书》,围绕分布式能源及微电网技术、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新能源技术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工程化推广;佳都科技与中山大学共建视频图像智能技术联合实验室(二期),对图形图像智能分析领域的前沿领域展开研究,特别是在人脸识别,车牌、车标、车型识别,图像大数据处理、预警和追踪侦测等技术领域开展持续研发,并探索相关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进程。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