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推动股市从“融资”向“投资”转化

2015年04月29日 07:4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目前,构建双管齐下的融资体系,即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与银行信贷间接融资,已经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双动脉”。其中,在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改善公司治理更具突出优点的直接融资,在中长期内都会得到扶持和呵护。基于此,适度控制杠杆、增加新股发行以稳定“慢牛”行情 ,并向注册制的股票发行制度顺利转换,是近期资本市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无论从风险破坏性,还是从此轮行情的可持续性,过高的杠杆无疑是不利的。近期股指大幅波动,一方面是受到了监管层整治场外配资(伞形配资、股权质押、P2P配资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融资和配资后的资金本身对于市场比较敏感,高位减杠杆的也很多。股指大幅波动也在考验着杠杆投资者的心脏,其实也不用监管层太多打压,融资方和投资方会自主收缩杠杆率。

  证监会在月初已经放行30家的基础上又放行了25家新股发行,并且同时宣布一个月两次新股发行,这将会成为未来IPO的新常态。这意味着,新股发行量将成倍增长,一方面意在给热度不减的市场注入新投资品种,另一方面积极向注册制靠拢,更重要的是给市场传达积极的信号,给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廉价的投融资资金。

  动辄1万亿元以上的两市成交,意味着资金已经开始向资本市场分流,但资金能否投向嗷嗷待哺的实体经济,避免“避实入虚”才是最关键的。毫无疑问,始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结构性宽松,在稳定经济增速、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前景预期转好和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等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三期叠加”、新旧增长动力“衔接”压力大的背景下,一季度经济数据尚在预期之中,也实属不易。

  但这仅仅是短期内的利好,或者是阶段性的稳定。目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不仅仅是周期转换,更是结构转型,结构转型期需要5-8年的时间,也就是完成阶段改革任务的2020年前后。在经济转型的“青黄不接”期,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不足或观望,是正常事情。例如,2009年以来,尽管美国市场及经济复苏趋势渐进形成,但民间投资并不稳定。以2013年3月的数据看,美国企业的现金储备高达1.45万亿美元,连续几轮QE在转化为民间投资上非常不易,原因就在于企业在转型早期并不喜欢花钱。

  因此,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到企业“发动机器、开足马力”加大投资,还是要有一个过程。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培育企业投资意愿,而降低投资的各类成本无疑是第一步。但是,即便2013年以来上下齐动、多措并举,但融资成本也仅下降20-30个基点,考虑到PPI连续30几个月负增长,实际承担的成本在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若与去年四季度比,目前贷款利率水平甚至还有上升。

  除了融资成本继续高企外,各种隐性制度性成本也浮出水面,比如工商注册、银行服务收费、中小企业税负、企业办公成本(网络、水电等)、准入评估(如环评)等,都亟待降低。在我国,融资成本和地价成本要比国外高出5倍左右;网络宽带费用比美国贵4倍,速度仅为美国的一半。

  当然,隐性制度性成本需要改革来降低,当前最重要的是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这是A股“融资功能”到“投资功能”转化的关键一步。但是,即便新股发行加快,但由于融资成本较高,再加上转型期投资意愿本身不足,对冲了经济下行时期的盈利水平,融资转为投资的进程有些艰难。另外,为上市公司做配套生产的广大中小企业,其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投资意愿更低。因此,需要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让互联网+金融 、民营和小微银行在公平的环境下与传统银行竞争。

  短期内,出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考虑,需要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即近期降准后还需再降息。CPI连续两个月在“1以内”,CPI连续37个月负增长,而美国二季度加息的概率不大,这就为降息打开了空间。更重要的是,短期内,发挥好银行信贷、政策性金融贷款、地方债券置换和发行,对于“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已经进入了实操程序,而低融资成本环境无疑是最关键的。因此,建议二季度继续启动降息程序,降息1-2次。

  目前,降息具有综合效应,一是降低社会无风险利率,今年6000亿的地方债券发行、1万亿的地方债券置换将有望获得机构认购,不仅为基建投资提供低成本的资金,而且缓冲地方政府平台融资规模紧缩;二是政府债券融资投入到实体经济,这是地方“真金白银”的投入(不是以往靠注入土地),低成本发债提升了基建项目盈利预期,将吸引商业银行信贷投入增长,改善银行“惜贷”情绪;三是普惠性地降息将边际改善中小企业“融资贵”问题,中小企业投资积极性回升。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股市杠杆率的拉升,特别是银行理财资金通过伞型信托给予的配资,不仅分流了银行储蓄资金,也间接推高了全社会资金的成本。因此,为了防止杠杆率再次提升对于融资成本的刚性拉动,把降息的效应真正落到实体经济融资层面,要适度控制杠杆率的提升。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