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王健林台大演讲:给大学生创业的几点建议

(2015年4月23日 台湾大学演讲实录)
2015年04月29日 06:4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王健林在台湾大学演讲,鼓励青年人追求梦想。中国经济网记者裴小阁/摄

  非常荣幸应台湾大学邀请来演讲。

  万达集团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比较早的民营企业。万达现在拥有四大产业:一个是不动产,包括商业中心、酒店等等;第二个是文化集团,大文化的概念,包括娱乐、旅游和体育等产业;第三个是金融集团;第四个是电子商务公司。

  万达在不动产行业已做到全球第一。文化产业在大陆遥遥领先,比如万达的电影产业,占了全球收入的10%。截至2014年,万达集团总资产达到5000多亿人民币,总收入2000多亿人民币,各指标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名列前茅。

  万达在过去的9年里,每年环比保持30%以上的增长。

  今年初,我给万达提出一个“2211计划”:2020年时,万达总资产要做到2000亿美元,市场价值要做到2000亿美元,收入要做到1000亿美元,净利润要超过100亿美元,所以我们统称叫2211计划。

  万达发展近30年,有一些管理经验和体会可以分享。但今天面对的台湾的大学生们,你们读完书后,面临创业,所以我要讲一讲我创业初期的故事和体会:

  一、辞官经商的决择

  我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具体两个原因:

  1、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当时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家经商,创造商品社会。很多人胆子大,跨出这一步。联想集团的董事长柳传志先生,当时就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下海。我是正处干部,30来岁,算是成功了,但也下海去了。马云先生当时是大学讲师,也下海了。所以,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

  2、改善个人的生活。当时有一句口号叫“争当万元户”,有一万块人民币就是富裕的标志了。我就觉得,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王健林台湾大学演讲现场。

  二、创业初期的艰难

  下去经商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公司注册。选择什么行业呢?我看准了一个行业“房地产”。1988年,中国大陆没有房地产商品化市场这个概念,深圳、广州刚有个苗头。城市里的房子还是分配的。

  我看准了这个行业,可当时注册资金的底线要100万人民币。我当时找了一个国有公司借,对方说“行,可以借给你,但是你得找个担保单位”。我只好找了地方政府一个财政部门做担保,这个部门也够狠,说“可以给你担保,条件是担保完了以后拿走50万”!而我当时借款利率高达每年25%。

  一般人觉得这不能干了。但是我想,起码拿到营业执照了,还剩50万块钱,再去想办法吧。

  当时创业条件的确不像现在。去年万达推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计划”,每年支持100个大学生,借款额度不超过300万元,每人还给配两个指导老师。三年为限,你只要把本金还给我就可了。

  我想当年如果有这么一个机制支持,也许现在万达不是5000亿了,早就过了万亿了。所以当时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

  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大陆还是“计划经济”,拿项目不仅要有钱,还得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

  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和规划局。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人理。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北侧那块地给你”。

  市政府是一个老建筑,很气派。但它的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用一个水龙头,用一个厕所,被市政府说“有碍观瞻”,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干。

  可这个项目改造完,要1200块钱一平米的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因为大连市当时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一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公司里的很多人反对。当时我们公司叫“西岗开发公司”,我就说:“开发公司,只有开才能发,你都不敢开怎么能发呢?”

  为了赚钱,得把这个房子卖到1500元一平米,很不容易。

  后来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

  第一、当时大陆的房子没有明厅,一个小过道进去直接就是几间房。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第二、当时一般房子没卫生间,县处级以上干部才允许配一间卫生间。我们没管那一套,每户都配了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

  房子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1000多套房子一个月一扫光。

  就这样,万达就成为大陆第一个闯入 “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公司;这一项目使我们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就这样,我掘到第一桶金,找到了一个盈利的模式——靠旧城改造赚钱,别人不敢干,我敢,于是在大连就发展起来了。

  在公司发展当中,当时最缺的是什么呢?最缺的是钱。现在其实民营企业也缺钱,在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中小企业或者说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至今都没有解决。可以想见当初我们贷款就更难了。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贷款的小故事。初期创业,我接下了一个工程,这个工程是当地市政府和区政府联手干了一半,觉得费劲不愿意干了,转给我的,应该说逼我去接的吧。接了这个工程以后,我当时还信心满满的,把协议签完了。签完以后突然间遇到全国“治理整顿”,也就相当于“宏观调控”了,那贷款就更困难了。

  为了启动这个项目,我就要去找贷款,需要一笔2000万元的贷款,有土地做抵押,所有的手续都健全,但找了几十家银行,没有一家愿意贷给我。因为这个项目是市政府转给我的,他们觉得对不起我!所以市政府开了一个会议,就指定当时某一家国有银行,也不说这个银行的名字了,指定这家银行贷2000万给我做启动资金。这家银行答应了说“可以”,哎,我一听好事,那我就去找银行行长吧。前前后后找了50多次,每次都给我躲猫猫。

  我有时候一见到他了吧,他从后门就走了,我在走廊白站;有的时候在走廊里堵着他,他说“好好你这样,你下周二来吧、下周二来吧”;等我下周二去,他出差去了!等等等等。哎呀!当时就为了拿到这笔贷款,有的时候一去,在那个走廊上(因为进不去办公室)一站就是一整天。我想银行八点半上班,我就八点去吧,站着。甚至站到下班六点也不出来。究竟行长是来了没来?还是不在?我也不知道,也没人愿意告诉我这个信息。当时站在走廊里面这种感觉,这种耻辱,我觉得太卑贱了嘛。他要说不给我贷款,可能也逼着我想别的办法;他又说给我,但是我又找不着他,又办不了手续。

  除了这家银行之外,我又去找了另外一家银行,贷款的时候这个人态度倒是不错,但也是不给我贷款。我为了堵到他,曾经跟一个哥们两个人开车到他家楼下。我想你总得要回家吧?那我就在你门口候着;你早上总得要出门去上班,总是能碰到你吧?我俩就去在那儿蹲了一个晚上,就是车里候着。反正深秋不是太冷,稍微冷了以后就开动发动机暖和一会儿,过一会儿为了省点油再把它关掉。一直等到早上七八点钟也没见到人进去,也没见着人出来。

  到了第二天晚上我说再去堵吧,我这个哥们跟我很好的,现在也是万达的一个大股东。他觉得忍受不了,他说太丢脸!无论如何也不能去了。他不去了,我自己又去待了一个晚上。就是候不着,找不着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不着,是他不愿意见你,因为你是民营企业,那个时候民营企业不像今天这个地位。第二觉得你风险大,他不敢放贷给你。放给国有企业亏损了没了,他不承担什么责任;如果放给民营企业可能就要承担责任,我也理解他们。

  在这种无论跑了多少趟都找不到办法的情况下,就有人给我出了一个主意说“干脆你就发一个股票权证,就相当于你发股票似的”,但是你这股票承诺回报,比如两年按照1.4倍,每年20%,1.4倍收回。那个时候虽然说贷款困难,但是那个年代的管理也不像现在这么规范,现在是不可能随便发这种股权的。哎,我一问有没有人管呢?说好像没人管,也看到也有别人在发。

  我一想,“好,这个人的招出得挺好”。于是我们就自己下决心,当时发了1.2个亿的叫做股票权证,就相当于万达扩股1.2亿,但这个股票说清楚两年要赎回给我,给你1.4倍的回报。为什么要这点钱呢?就是这点钱启动拆迁,剩下的老百姓还有一两千户把它搬走——我们就发了1.2个亿。这个事居然推出来以后一抢而光,毕竟20%年回报还是很好的。这个方法真正解决了这个项目的难题,才把我们从濒临破产的边缘给拯救回来。

  这中间其实还有个小的故事。我接的这个项目,可以说追悔莫及。第一原来开始不是我去干的,别人干了一半觉得困难了,政府要退出,叫我来接;本来我不接的,后来别人请我吃一顿饭,一拍肩膀说,哎呀!怎么怎么。我一激动,就觉得市领导、区领导这么看得起我,“兄弟啊,你帮帮大哥一把吧”,我就觉得这么给我脸,得马上接过来吧。没想背了一个大包袱。当然后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把剩下的老百姓搬走了。但当时真是把我憋得够呛!

  在1993年初的一段时间,我九天九夜都没有睡着觉,什么安眠药,什么打针就是睡不着觉。到后期整个人都有点精神恍惚,失常了。第十天早上正开着会,“咣当”一头就昏迷在地了。紧急把我送到北京,还找了比较好的一个医院去治疗。我还至今记得那个神经内科的主任姓李,是个老太太,一见我面: “没事,小伙子今晚就让你睡着”。啊呀,我说你这么大本事?“你放心吧,我们技术高得狠”。其实还是给我吃那些药,可能就是心理作用,也可能进到医院里了,安静了,我当天就睡着觉了,两三天啥事没有回来了。

  这就是创业初期的艰难!艰难的事多了,我只举这个例子给大家论证一下。

台湾媒体报道王健林在台湾大学演讲。

 

  三、用创新解决困难

  初期这么困难,怎么来解决这些困难?第一我们就走旧城改造模式。起步的时候,从大连“北京街”小区开始。因为当时旧城改造政府可以给计划指标,也可以想办法从别的方面融点资,通过民间融资这种渠道。从现在来看这些都是小儿科,但当时来讲都是很胆大的行为,因为没人去做,我们去做了。所以这个创新解决了我们第一个阶段的发展。

  第二就是走出大连。90年代初期,旧城改造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是我们的销售额连续两年涨不上去了,当时大概做到不到二十亿,十几亿的收入了,已经占到这个城市的三分之一到40%了,碰到天花板了。所以我们觉得应该走出大连,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当时我们就去广州发展。为什么要去广州啊?可能台湾的同学不知道,90年代初期的广州、深圳,对大陆人来讲很了不起的地方。当时一句名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就是你要赚钱只能去广东。那时候会讲粤语就觉得很牛啦!

  去了广州以后才知道,民营企业不可以跨区域办执照。中国民营企业从夹缝当中,一步步走到现在是相当不易的。截止到2014年,民营经济占了中国GDP 60%以上了;对就业人数贡献占了全国的87%了;科技创新的75%是民营企业贡献的。现在什么政策都开放,那个时候很难,我去办执照,办不了执照,政府说你大连的怎么可以到广州来呢?我们又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创新来解决发展问题。我就找了当地华侨房地产开发公司,我给他一年200万,租他一个执照,他给我一个执照,开一个帐户我来管。我又解决了跨区域的发展问题。

  第三个就是我们研发了城市综合体。在90年代的时候我们做住宅房地产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个问题刺激了我:我们公司有两个员工得了重病,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每个员工花了一百多万(人民币)治疗费。当时民营企业是不可以报销医药费的,你自己有钱你给他报销,没有钱你的员工可能就等死。那我们是花钱给他治疗了,但是也给我一个提醒:如果大量的员工都有了病,再往后发展一二十年大家岁数大了,这公司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安全的、有长期现金流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决定转行去做商业地产,做不动产,做持有物业,不再搞单纯的住宅开发了。

  去做商业地产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最早因为不懂,造一座楼,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在初期的三年当中,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我们,我前三年当了222回被告。

  虽然我胜率还蛮高的,只输了两场官司。尽管这样,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成天在打官司,哪还有精力经营?客户就是这样,他的出租回报率没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来告我。如果输了,可能很多人就扯着横幅上街上去闹事。所以我觉得这样不行,得研究新模式。怎么办?在创新当中研究了一个办法:我们提出一个模式叫城市综合体。现在这个已经在大陆很流行了,就是做一个商业中心,商业中心旁边可能做写字楼,再做城市的商业街,再做一些公寓。把这些公寓、写字楼卖掉,现金流就有了。我就不用卖大楼里的商业铺位了,我自己来经营,这一下子生意就找到模式了。商业经营旺了,旁边的楼也升值了,现金流问题也解决了,万达从此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

  刚才我讲了一些创业初期的艰难故事,引发出来什么呢?我自己得出创业初期的三点体会:

  第一点叫“敢闯敢试”。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一定要有梦想,有目标,敢去做。你去做起码有一半的机会,你不去做机会是零,所以最近这些年我在各地演讲,经常讲一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台大可能在台湾也相当于清华、北大在大陆的地位。这个胆子大不是说让你乱干,但是得有勇气去闯,去试验!

  大陆现在优秀的企业家都是92派。所谓92派就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及之后几年,冒出来一批改革的民营企业家。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和大型的民营企业,基本都是那个年代诞生的。其后到现在,企业家出现有断层现象。年轻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偶然有,大型的很少,这就是一个忧虑。

  所以我为什么推出支持青年创业的基金?为什么到处演讲鼓励大家胆子大?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全世界大学毕业生,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创业率都超过10%;但大陆是1%,很多人去挤当官这个独木桥,一个公务员岗位报考人数居然最高可以超过一万!三五千人求一个职位,这怎么能行呢?企业家如果断层,国家经济将来也有风险。

  第二是创新求变。你要成功,要想不断成功,或者还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一定要能够求变、求新,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不能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凡是跟别人做一样的事情,获得的肯定是平均利润率;只有做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才获得超额利润。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2006年进入中国电影产业,做电影院。那个时候大陆地区的所有票房加起来不到10亿人民币,公司同事们全部反对我,说10亿就算20%的利润,也才2亿的利润。每年要投3亿、4亿去做,怎么可能收得回来呢?全中国的利润都归你吗?

  我说第一,电影院对商业中心来说是不是必须需要?大家认为必须需要。大家到全世界去看,所有大型的购物中心都有电影院,这是必须要做的吧?而现在又没有人愿意来做。做了挣不到钱,那怎么办呢?我跟大家讲现在只是10亿、8亿的市场,但如果我们带头来做,加一点促销,让那个行业有钱赚,可能会激励更多人来做,这个行业可能就做到80亿、800亿,就可能赚钱了。

  按照逆向思维来思考,觉得这事可以做,所以我们就带头进入这个行业了。从2006年开始,到2013年电影院线我总共投了6亿人民币,投的不多。为什么?因为投到后期,超过20个、30个影院以后,院线自己有现金流了,自己每年利润就可以支撑自己发展,不需要我再投资了,纯投的资本金就投了6个亿。

  上市前我搞了一次私募,稀释了院线部分的少量股权,拿回来16亿,等于我已经是赚到了。万达院线在1月份上市,到现在你知道值多少钱吗?这个公司现在市值800多亿人民币。万达还有很多创新的东西,等着资本市场来检验。

  我有一个论断,未来十年,世界富豪榜前十位,至少有五位会来自大陆,也许还要更多。未来十年,世界500强中大陆起码占200家。看500强的变化就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发展,十年前美国200多家,中国就二三十家;慢慢我们70多家、100多家,到去年美国只有120家,中国已经快到100家了。

  所以这个趋势的变化是这样的,因为中国人口多,随着消费市场的发展会派生出来更多的这种大型企业。我个人创业体会,创业当中一定要动脑筋去求新的思维,新的模式。不走别人走过的路。

  第三是坚持到底。创业一开始可能新点子会比较多,但是这点子一开始可能不成熟。新的模式可能在试行当中会遇到困难,也可能会遇到挫折,没有实现你的预期目标。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如果你经过分析认为自己路子是对的,就需要坚持。

  我经常讲一句话:过去讲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不一样,我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可能搭一个桥我就过去了;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找个梯子我就爬过去了。

  在创业、创新当中可能会有很多人牺牲了,会有很多试验失败了。所有的创业,所有的科研,所有的行动,基本上都是二八定律,成功永远是20%以内,失败肯定是大多数。但是正因为有了10%、20%的成功,激励我们这些人希望成为那一个部分。

  先行者绝大部分会成为先烈,少部分才会成为先进,但是因为有成为先进的可能,所以就去奋斗!奋斗当中有人可能牺牲了,但也有很多人可能会成功!正因为有成功的这种榜样激励我们后人,不断去努力,不断去学习,甚至去超越他们。如果说你有梦想,你就应该去努力,有目标就应该去奋斗,人生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大陆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还有一句话: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座都是大学生,我就给大家说我创业初期简单的三点体会:如果你们想成功,就应该去创业。当然朝九晚五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也是可以的,但那种人生不精彩。应该勇敢跨出这一步,勇敢地去创业,勇敢面对人生。

  不管是经商,不管做科研,还是绘画,总要给自己一个比较远大目标为之去奋斗。奋斗过了,达到了,那你就无悔这个人生。你奋斗过了没有达到,你的人生也不后悔!如果什么都没奋斗,什么理想都没有,平平淡淡过一生,这个人生对你来讲实在没有意义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今天演讲就到这里,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给大家互动,欢迎大家提问,谢谢,谢谢大家。(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现场录音、摄影:裴小阁 王泽彪 文字整理:关婧)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