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公司+农户”模式遇到人才资金瓶颈

2015年03月30日 08:1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王林喜 李玉波

  玉米价格一有波动,刘军就着急。作为呼和浩特土左旗白庙子农民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他总在为合作社社员的收益担心。

  刘军有着多年的玉米种植经验,2011年,随着土地流转,他扩大了种植规模。之后不断有村民主动与他合作,由此成立了包括周边46户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拥有土地1200亩。

  刘军回忆,当初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方式就是单纯地以土地经营承包权入股,自愿入股的农户每年与合作社签订合同,土地入股期限为一年,入股后的收益为700元/亩,年初发放。以后随着市场行情,入股收益逐年适当做出调整。

  由于可以推行机械化作业,合作社农民收益高于单个种植户的收益。但如果玉米价格出现下跌,合作社也许不能及时足额兑付入股收益。刘军说,合同之所以一年一签,就是为了化解收益纠纷。事实上,合作社除了给付入股村民土地入股收益外,每年都处在保本的边缘。

  农民赵二娃说,先期村民入股合作社,无法确定当年合作社总体收益的多少,收益风险很大。

  3月初,国家统计局呼和浩特调查队调查员刘瑞斌对呼市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专业合作社情况进行了一次专业调查。刘瑞斌调查后发现,合作社流入土地用于种植玉米的,全部以青贮饲料卖给伊利集团和蒙牛奶牛养殖基地作饲料。除了政府对合作社的玉米籽种、化肥、地膜、农机等补贴外。合作社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贷款难度大,年收入基本与支出平衡,无法实现盈利。

  近年来,呼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大幅增加,但效益受到制约。呼市农牧业局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呼市注册并在农牧业主管部门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463个。2014年新增1137个,社员总数27861人,带动农户7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林业、渔业、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由于资金扶持和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人才和技术保障等原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遇到瓶颈。

  目前,入股农民普遍认为合作社好,能解放劳动力。但缺乏盈利的手段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合作模式单一是当前专业合作社的一大弊端。刘瑞斌说,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与合作社签订合作合同,农户由于资本资源有限不愿承担过多风险。农户土地作为“非货币资产出资”入股,在作价方法的确定上,一般以当地的土地流转价格和入社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期收益为参考,做一个粗略的统一定价,无法预测市场价格波动。

  记者走访发现,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但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不足影响了专业社的发展壮大。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开展的主要是蔬菜、水果、粮食、畜禽等初级产品的生产,未能开展物流、加工等增值活动,土地产出效益虽然高于入股前,但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增长空间有限。

  刘瑞斌认为,现阶段,农户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彻底分离,农户对合作社的发展没有参与权和决策权,在日常运行中合作社尚未聘请专门人员负责经营管理事务,内部成员难以有效承担科学经营管理的职责。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合同一年一签,农户走一步看一步,不关心合作社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合作社长远高效的发展。

  刘瑞斌建议,下一步合作社要支持社员在以地入股的同时配套增加现金投入,将承包地折价出资和货币出资、技术出资有机结合,扩大出资规模,优化资本结构。同时要让农户参与到土地经营中。

  “要规范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对管理者,通过依法入大股、实行薪酬制,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定期报告制度、接受审议和监督等方式加强约束;对一般社员,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实施多劳多得,开展奖励活动等方式激励其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通过完善入社和退社机制在强化在社遵章等方式上加强约束。”刘瑞斌说。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